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诱发电位
  • 3篇体感
  • 2篇腰椎
  • 2篇神经根
  • 2篇体感诱发电位
  • 2篇髋关节
  • 2篇关节
  • 1篇形态组织学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诱发电位诊断
  • 1篇正中神经
  • 1篇正中神经体感...
  • 1篇置换术
  • 1篇入路
  • 1篇神经根型
  • 1篇神经根型颈椎...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机构

  • 7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齐新生
  • 2篇岳成斌
  • 2篇赵龙柱
  • 2篇陈君长
  • 1篇周秉章
  • 1篇陈君长
  • 1篇黄培林
  • 1篇陈辉
  • 1篇吴小涛
  • 1篇卢希寅
  • 1篇李雪松

传媒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铁道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00
  • 2篇1994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体感诱发电位用于判断颈神经根损伤的意义
1990年
建立猫的病理模型,观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和不同数量的颈神经根损伤前后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SEP)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情况下,猫与人的 MSEP波形相同,均显示 N_9、N_(11)、N_(13)、N_(14)和N_(20)5个负向波。上位颈神经根损伤对 MSEP没有影响,下位颈神经根伤损以 N_(11)和 N_(13)振幅下降为显著表现,伴随着 N_9—N_(13)璧轻度延长,N_9和 N_(13)—N_(20)无显著性改变。作者认为 MSEP 检查可作为临床判断下位颈神经根损伤的有效检查方法。
齐新生陈君长赵龙柱
关键词:颈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
微孔表面髋关节假体被引量:1
2000年
微孔表面髋关节假体表面材料包括金属和陶瓷两种。金属假体与骨组织结合牢固,这主要受材料种类及微孔直径影响。但是,金属材料会产生癌症、神经病变、过敏反应、应力遮挡等副作用。因此,陶瓷材料尤其是羟基磷灰石(HA)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传导成骨作用而受到重视。HA主要通过生物结合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与骨组织形成牢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HA的降解起了重要作用,纯度、结晶率、表面微孔量等几方面影响其降解速度,巨噬细胞等也介入其降解过程。微孔表面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优异的疗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已被广泛接受。
李雪松齐新生
关键词:人工关节假体髋关节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形态组织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2000年
齐新生樊克文岳成斌黄培林
关键词: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形态组织学
神经根型颈椎病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分析被引量:4
1994年
神经根型颈椎病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分析齐新生,陈君长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1]。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传统的电生理方法也用于根性损害的研究[2]。体感诱发电位(SEP)通过选择刺激不...
齐新生陈君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
Smith-Peterson腰椎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总结SP腰椎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驼背的效果。方法 自 1 96 3年至1 996年 ,采用SP腰椎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驼背者 46例。畸形角 40°~ 1 35° ,平均 6 7°。两处截骨 1 8例。内固定方法 :棘突钢丝 5例 ,棘突钢丝加棘突钢板 1 1例 ,哈氏棒加棘突钢丝 5例 ,Dick钉 1 0例。结果  36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 2~ 1 0年 ,平均 7年 ,矫正角 2 0°~ 90° ,平均 5 7°。 1例脊髓损伤 ,两年后不全恢复 ,自理生活。矫正角丧失 1°~ 1 5°,平均 6°。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感满意。结论 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正确处理是该手术安全有效的关键。
齐新生卢希寅岳成斌樊克文周秉章
关键词:脊椎炎截骨术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感诱发电位诊断被引量:11
1994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感诱发电位诊断齐新生,陈君长,赵龙柱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判断腰骶神经根损伤,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关注。作者自1987年12月~1989年7月对70例患有...
齐新生陈君长赵龙柱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
改良Gibson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 ,并总结手术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Gibson手术入路 ,行全髋置换术 139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 9例。结果 随访 131例 ,随访时间 6个月~ 5年 ,平均 2 8年。全髋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 93 3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6 8 6 % ,两组均无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及血管损伤。结论 该手术入路创伤小 ,显露好 ,操作方便 ,手术时间短 ,术后功能恢复快 ,是很好的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
陈辉吴小涛樊克文齐新生
关键词: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