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胜 作品数:6 被引量:79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蕲艾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对产于湖北蕲春的艾叶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利用大孔树脂、SephadexLH-20、MCI gel CHP-20、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UV、1 H-NMR、13 C-NMR及二维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蕲艾叶中分离到6个黄酮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1)、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2)、5,7,4′,5′-四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木樨草素(5)和槲皮素(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魏海胜 吕丰 张令令 洪宗国 吴焕淦关键词:蕲艾 化学成分 黄酮化合物 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2013年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艾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6种采集期不同的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6种采集期艾叶中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0.607%,0.750%,0.953%,0.884%,0.751%,0.680%,鉴定出的化学成分数目依次为29,32,29,27,34和28种,有17种相同的化合物被检出.通过比较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如1,8-桉叶油素、樟脑、龙脑、4-萜烯醇等时发现,6月2日采集的艾叶中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品质最好,6月上旬为艾叶的最佳采收期. 洪宗国 魏海胜 张令令 吕丰 吴焕淦关键词:挥发油 GC MS 化学成分 不同贮存期艾叶正构烷烃的GC-MS分析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索艾叶燃烧与艾灸光热效应的机制。方法对产于湖北蕲春的1、3、5年艾叶用梯度溶剂萃取法提取,硅胶柱层析洗脱得到正构烷烃,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结果 1、3、5年艾叶正构烷烃含量(TOA)分别为318.65、528.23和394.20?g/g。从这3种年份的艾叶中共检出17类正构烷烃,均以31碳烷烃的含量最高。结论由于正构烷烃影响艾叶燃烧温度与燃烧稳定性,它可能是解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物质基础。 洪宗国 魏海胜 吕丰 吴焕淦关键词:正构烷烃 GC-MS 艾条燃烧温度—时间—空间曲线研究 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研究艾条的燃烧特性。方法:运用由ALTEC智能数字调节器和SJ-600型热电偶组装而成的艾条温度测量仪,进行以下4组实验:①在艾条内部埋设单个热电偶测定艾条燃烧最高温度;②随艾条燃烧,以适当速率抽取单个热电偶测量艾条燃烧稳定性;③分别在艾条横截面圆心点、半径中点及表皮点埋设3根同型号热电偶测量横截面燃烧温度分布;④随艾条燃烧同时以适当速率抽取在横截面圆心点、半径中点及表皮点所埋设的3根热电偶绘制艾条燃烧温度—时间—空间曲线。结果:湖北蕲春药圣草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年艾条最高燃烧温度为848℃;燃烧稳定性较好;柱圆心、柱半径中点和外侧3处温度分别为843℃、731℃和410℃,综合绘制了该种艾条的燃烧温度—时间—空间曲线,该曲线可涵盖前3项指标,表征了各点的实时燃烧温度和最高燃烧温度。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条温度测量仪建立的测量体系具有简便易行、精确度高等特点,可较为全面地反映艾条的燃烧温度特性,可以为艾条生产行业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洪宗国 吕丰 魏海胜 袁誉洪 吴焕淦关键词:艾条 燃烧温度 燃烧稳定性 利用带自由基的线型聚苯乙烯链为模板制备聚苯乙烯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壳微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线型聚苯乙烯链从非极性溶剂进入极性溶剂能缩聚成团的特性,将带有自由基的聚苯乙烯链泵送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溶液中,以缩聚成团的聚苯乙烯作为模板,由链端自由基引发单体NIPAM的聚合,得到了聚苯乙烯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壳微球.初步探索了苯乙烯(St)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微球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制备微球具有可行性. 肖新才 王振环 杜欢欢 魏海胜 杨芳云关键词:自由基 核-壳结构 微球 蕲艾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艾叶(ArtemisiaargyiLevl.etVant)是菊科蒿属艾的干燥叶,是中医常用药材,主要用途为艾灸中的灸材。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其中尤以湖北蕲春产的艾叶最具道地性,称其为“蕲艾”。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中医热和针... 魏海胜关键词:蕲艾 化学成分 挥发油含量 黄酮类化合物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