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凤琴
- 作品数:72 被引量:24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张珍玉诊疗头痛辨证用药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张珍玉治疗头痛的辨证和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张珍玉治疗头痛处方274首,将辨证和处方用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肝气逆证是张珍玉辨证头痛的主证;处方涉及中药110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核心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8首。结论:张珍玉治疗头痛以疏肝理气、降逆止痛为主,体现了诸病皆可从肝治的诊疗思想,并为中医临床治疗头痛提供理论依据和临证经验。
- 董磊魏凤琴
- 关键词:头痛辨证用药规律
- 张珍玉教授治疗经期延长特色摭拾被引量:3
- 2003年
- 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 ,以二至丸配阿胶以补血滋阴而止血 ,通过补血达到滋阴之目的。指出阴虚不等于血虚 ,血虚亦不等于阴虚 ,补血药都有滋阴作用 ,但滋阴药不一定补血。止血药不可过寒 ,应以辛寒药为主 ,寒则清热 ,辛则行散 ,既清热 ,又不碍血行。
- 魏凤琴
- 关键词:经期延长中医药疗法
- 张珍玉教授论治胃脘痛学术经验
- 2023年
- 总结张珍玉论治胃脘痛的学术经验。张珍玉明确了目前临床胃脘痛的发病特点,治疗胃脘痛辨证灵活,以脏腑辨证为纲,体现了重视调理脏腑关系,五脏兼顾,尤其重视脾胃与肝关系的学术理念。张珍玉认为土得木而达,“气滞”是胃脘痛的基本病机,胃脘痛之治以气为主、调气为首、治肝为要;并提出了以复中气升降协调为用,从肝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理念。
- 陈加新韩茂娟郭光玲魏凤琴
- 关键词:胃脘痛脏腑辨证从肝辨治气滞学术经验
- 一元盈缩视域下的血压形成机制
- 2024年
- 基于中医“象”思维,血压的形成与中医一元盈缩理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血管的舒缩与气的盈缩相对应:血管收缩是气缩状态在血管的反映,血管舒张是气盈状态在血管的反映。作为洞悉人身万象的法门,一元盈缩理论认为一元真气的周流运动是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关乎人体健康与否。因此,文章回归中医本源气,基于一元盈缩探讨血压形成与血压异常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血压异常类疾病的治则治法,期冀为中医治疗血压异常类疾病提供新思路。
- 孙钰彤魏凤琴
- 关键词:血压血压异常
- 张珍玉治疗胃脘痛用药特点统计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总结张珍玉胃脘痛用药规律。方法:对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结论: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用药体现了明显的重视肝,从肝论治胃脘痛的特点。
- 魏凤琴
- 关键词:胃脘痛用药
- 命门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2
- 2000年
- 回顾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论述 ,对命门理论从纵、横两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 ,提出哲学文化思想认识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是命门多义并存的关键。并在历代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命门为先天本能活力的假说 ,运用这一假说对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的生理病理特点、命门理论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从而将命门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既达到了理论的深度 。
- 魏凤琴张珍玉
- 关键词:先天本能
- 对五行“木土”关系的再认识被引量:9
- 2008年
- 魏凤琴
- 基于五行互藏探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经方组方法则被引量:5
- 2022年
- 经方组方配伍严谨,药简力宏,是中医传世瑰宝,然而后世对其组方原义较难窥测,尚未形成理论突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保存《汤液经法》方60首,书中以辞析理,以图解方,对研究经方组方法则有重要价值。五行互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下的组方用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使纷繁复杂的药物易于掌握。文章基于五行互藏理论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经方组方法则进行探讨,认为其总的组方法则是在五行互藏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并以五味五行互藏的25味中药为组方基础,以体味补、用味泻、化味平为组方特点,以复脏气和平为组方目标。旨在探究经方组方思路,为现代经方研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尹晓琳魏凤琴
- 关键词:五行互藏汤液经法
- 扁鹊学派'以人为本'思想探究
- 扁鹊学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流派,其理论内容涉及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扁鹊学派医事活动中、疾病诊治过程中、治未病中六不治中的人本思想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扁鹊学...
- 魏凤琴
-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术思想
- 文献传递
- 顺性补虚 因势祛邪被引量:1
- 1998年
-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乎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治疗之常法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有过度强调药物的补、泻作用,而忽视机体自身抗病、祛病、愈病能力的倾向,使中医治病亦多陷入治疗效...
- 魏凤琴
- 关键词:自我调节中医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