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青
- 作品数:51 被引量:55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住房产权与美好未来——基于地位期望与流动预期的前瞻性分析
- 2024年
- 体面居住与期望一直是社会政策干预的焦点,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住房产权对未来期望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既有研究对期望的形成机制关注相对较少,关于住房产权与未来期望之间关系的讨论比较不充分。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GSS2010—2018微观数据分析住房获得对期望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住房数量不仅影响个体的地位认同、流动感知,同时也影响其对未来的憧憬,即个体地位期望和流动预期。基于住房产权在家庭内部的归属分析发现,即便家庭财富没有发生变化,单是房产署名的变化,也会影响其对未来的态度,自有型住房产权显著增强了个体对维持中产地位的乐观态度,降低了对地位下降的焦虑。研究为完善住房政策,防止“低欲望社会陷阱”提供了启发。
- 魏万青
- 关键词:住房产权社会活力
- 从个体稳定性到家庭迁移:文化认同与农民工稳定城市化被引量:10
- 2020年
- 稳定城市化强调农民工城市化是一个从个体稳定城市化到农民工家庭城市化的连续过程,因此农民工家庭迁移行为与迁移计划至关重要。研究基于CMDS 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采取Logit模型和KHB模型分析文化认同对农民工稳定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文化认同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城市化预期(是否在本地生活与工作)与稳定性;(2)同时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决策产生影响;(3)文化认同的影响是连续的,通过个体稳定性进一步影响到家庭迁移行为与家庭迁移计划。论文提出提升农民工城市化质量,降低农民工城市化心理成本的具体对策:其一是针对异地迁移农民工家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降低其文化适应成本;其二是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人口的就近转移,降低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成本与心理成本。
- 魏万青
- 关键词:文化认同
- 数字经济就业效应的再审视:包容性增长与职业多样性的视角
- 2024年
- 职业多样性能够较好地捕捉数字时代劳动力在新型职业就业的特征,但既有关于数字经济就业效应的研究对城市职业多样性的关注较少。本文在归纳数字经济就业效应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职业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是促进包容性就业的重要社会基础,而数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流入有利于提高就业包容性。此外,在低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城市,移民的流入将降低数字经济发展对职业多样性的影响;而在高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城市,移民的流入将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对职业多样性的影响。因此,推进数字经济与就业优先战略协同发展,应该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多样性,在促进机会公平中推进共同富裕。
- 张传勇蔡琪梦魏万青
- 关键词:数字经济包容性发展就业优先战略
- 基层治理的低成本优势何以可能?--基于后发展地区的探索
- 2024年
-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 魏万青
-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1
- 2012年
- 以往关于户籍制度对收入的影响的诸多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工资差异分解模型的思路。然而,将外来人口和本地市民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无法克服样本选择性与遗失关键变量带来的偏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并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法进行统计推断,以克服小样本偏误,试图回答户籍限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非常显著,克服选择性偏误之后的负向效应要高于普通回归结果和代理变量回归结果;(2)户籍限制对倾向得分较低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效应是正向的,对倾向得分较高(能力较高)的流动人口产生影响为负;(3)这一不利影响随着市场化进程推进变得更显著。
- 魏万青
- 关键词:户籍流动人口
- 促进还是抑制?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影响
- 2024年
- 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估计了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影响,采用赫克曼两步法和工具变量法,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讨论了子女随迁和子女留守两种情境对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在反事实框架下,本文考察了留守儿童选择随迁与随迁儿童选择留守两种情况给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选择随迁的处理效应高于随迁儿童选择留守的处理效应。这说明留守儿童若选择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存在更高的潜在负向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子女随迁对女性流动人口带来的负向收入影响,在西部地区、服务业、其他行业和高技能层次的女性群体中更高。
- 魏万青蒋林立
- 关键词:留守儿童女性流动人口就业收入
- 经济发展特征、住房不平等与生活机会被引量:35
- 2020年
- 既有研究大多强调住房不平等是职业不平等的结果,而住房不平等并未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指出,在中国经济模式下,住房不仅代表着独立于职业之外的生活机会,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财富、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官方统计数据、代表性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从资源获得而言,基于住房获得的财富已经超过了职业收入;从主观认知而言,住房产权也成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获得与向上流动的基础。本文为"房住不炒"、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住房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 魏万青高伟
- 关键词:社会分层
- 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被引量:99
- 2012年
- 本文利用大型微观数据库CGSS2006,首次对城市住房价格、住房产权和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房价上涨程度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房价上涨越快,民众主观幸福感越低;(2)住房产权状况和幸福感显著相关,仅有一套房产者和多房者幸福感显著高于租房者,多房者幸福感显著高于仅有一套房产者;(3)房价上涨对租房者幸福感具有显著负效应,对多房者和仅有一套房产者的幸福感带来显著正向效应,且对多房者幸福感的正向效应显著高于仅有一套房产者;(4)住房质量显著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政策意义。
- 林江周少君魏万青
- 关键词: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主观幸福感
- 住房需求、社会支持与个体压力对青年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广州数据的路径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与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个体面临的社会压力也与日俱增,城市青年的精神健康状况引起社会关注。在综合国际社会学界精神健康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基础上,本研究使用2010年"广州青年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对城市青年精神健康影响因素从个体压力与社会支持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青年精神健康与其承受的压力密切相关,压力越大青年负面情绪得分越高。而压力又与青年的工作状况、得到的社会支持以及住房需求等密切相关:工作状况越好,压力越小;住房需求是青年压力的重要原因,在未来一年两年之内有购房需求的青年生活压力显著高于无购房需求青年;而社会支持能减缓青年所承担的压力,在遇到困难时能获得的帮助越多,其压力感越低。工作状况、住房需求和社会支持除了以压力为中介影响青年健康状况间接产生影响外,同时也直接对青年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 魏万青
- 关键词:社会支持
- 住房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青年住房获得--基于住房生涯视角和离散时间事件史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8年
- 基于住房生涯视角和离散时间事件史模型,研究城市青年首套住房产权获得的时期和世代差异。住房市场化进程中城市住房获得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青年住房获得的时期、世代和城乡地域差异明显,年轻世代住房生涯具有低龄化和跳跃式特征。城市青年住房获得受单位和户籍等制度因素、生命事件、家庭禀赋、职业地位和地区市场化程度影响。在住房市场化进程中,制度因素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对住房获得的影响显化,父辈教育程度在房地产市场阶段影响增强,"80后"职业地位的影响减弱。房价上涨和住房分化可能形成以住房财产为标志的刚性社会分层结构,阻碍市民化和城镇化进程。论文认为,住房制度改革应形成多主体住房供应模式,建立有效兼顾社会功能和市场功能的住房政策,从而有效解决城市青年住房问题。
- 吴开泽魏万青
- 关键词:城市青年住房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