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骆佳骥

骆佳骥

作品数:26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地震局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地震
  • 5篇INSAR
  • 3篇应力场
  • 3篇台站
  • 3篇发震
  • 3篇诚信
  • 2篇地面沉降
  • 2篇地图
  • 2篇地震计
  • 2篇地震台
  • 2篇地震台站
  • 2篇断裂带
  • 2篇形变
  • 2篇应力
  • 2篇噪声
  • 2篇郯庐断裂
  • 2篇郯庐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烈度
  • 2篇科研诚信

机构

  • 20篇安徽省地震局
  • 8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安徽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安徽省测绘局

作者

  • 26篇骆佳骥
  • 9篇于书媛
  • 6篇杨源源
  • 5篇张炳
  • 4篇王琐琛
  • 4篇韩成成
  • 4篇夏仕安
  • 4篇赵希磊
  • 4篇郁建芳
  • 4篇龙剑锋
  • 3篇戚浩
  • 3篇黄显良
  • 2篇崔效锋
  • 2篇程鑫
  • 2篇胡幸平
  • 2篇丁娟
  • 2篇张学应
  • 2篇赵楠
  • 1篇李发
  • 1篇肖武军

传媒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电脑编程技巧...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高新技术...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霍山窗”中强震分布与断裂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应用ArcGIS10.0软件平台,建立"霍山窗"地区主要断裂、地震资料的矢量数据和空间数据库,运用缓冲区分析、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确定以25km为半径的缓冲区包含93.9%以上地震,并依据叠加结果,计算得出单位断裂长度的地震数量。分析数据表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活动性最强,青山—晓天断裂、梅山—龙河口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次之。最后,通过断裂与地震缓冲区分析结果,发现在断裂交汇处易发生强震。
骆佳骥于书媛赵希磊
关键词:中强震
地震台站标准化中地震计防震加固装置试验分析
2021年
本文根据地震观测台站标准化对地震计等专业设备开展防震加固的要求,对地震传感器加装防震装置后开展振动台测试与台站观测数据一致性分析。振动台测试结果表明在振动台面出现PGA大于103.2 cm·s^(-2)时,地震计出现了明显位移现象,因此,建议地处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区台站地震计须加装防震装置;我们采用平方相干方式对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通过频域与时域对近震和远震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加装防震装置与未加防震装置地震计系统一致性无明显差异。
肖武军赵楠李小军赵刚刘泉曲利骆佳骥
关键词:地震计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动特征及现代应力状态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6年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动特征的研究成果,包括构造地貌、活动方式及年代、古地震探槽;应力状态的研究成果包括最大主应力方向、稳定性及动力机制分析等。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动特征具有分段性,总体上具有东北新、西南老的特点,其最新活动年代为安徽北段的晚更新世;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最大主应力为NEE。说明该段整体受到近东西方向的挤压。
骆佳骥周冬瑞于书媛杨源源
关键词:应力场特征
InSAR技术在合肥地铁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针对地铁建设与运营过程的中的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严峻地质灾害问题,采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2017年11月—2020年8月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系统分析了合肥市主城区的地铁沿线地表沉降时空演化规律。形变区空间分布存在合肥市北部、中部的地铁线路沿线相对稳定,西部、南部线路有区域性的不均匀沉降问题,部分线路的沉降速率较大。运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地铁沉降的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沿线的时空形变分布图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合肥市地铁沿线的沉降问题,可为城市地铁沉降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和数据支持。
于书媛陈靓陈靓张理想杨源源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铁
安徽数字测震台网新参评台站背景噪声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计算并分析安徽数字测震台网9个新参评台站数字化记录背景噪声,得到各台址背景噪声均方根RM_S值、有效测量动态范围、噪声功率概率密度谱,按照地噪声水平规定,对各台进行台基噪声分类,数据表明,9个新参评台站有4个Ⅰ类台址、5个Ⅱ类台址。对于9个新参评台站噪声功率概率密度谱及各频点噪声干扰源,分析认为,大多数台站在频率10 Hz附近存在2组概率较高的背景噪声,与白天和夜晚的不同噪声水平相对应。
周冬瑞龙剑锋谢石文骆佳骥韩成成杨波
基于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建筑物提取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以安庆市区的高分一号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震应急基础统计数据资料,重点研究基于CART决策树的面向对象分类对研究区的建筑物进行分类提取,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3.9%和0.821。结果表明:基于CART决策树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高分一号影像进行建筑物提取,分类精度较好,可作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辅助手段之一。
于书媛骆佳骥杨源源
关键词:面向对象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建筑物影像分割
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
<正>汶川地震序列是龙门山地区复杂构造变形作用的产物,其震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构造变形的特征。用汶川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研究该地区构造变形模式,是认识汶川地震序列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
胡幸平崔效锋陈连旺骆佳骥
文献传递
地震速报演练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地震速报演练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一体化的仿真演练更加真实地模拟速报地震时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地震速报人员的临震应急反应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且在提升监测台网和台站展示度以及增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郁建芳王琐琛戚浩夏仕安程鑫张炳骆佳骥韩成成
关键词:波形回放宣传教育
基于WebGIS的地震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5
2019年
使用JavaScript生成动态标签以及响应函数,运用C#实现数据连接,通过HTML和CSS进行前台页面布局和设计,将属性数据推送到前台地图页面,通过前台的操作,后台响应并显示数据信息和图片。以安徽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为例,基于百度地图的API技术,实现所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百度地图上的动态显示,并实现坐标与属性信息相关联,提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理位置、名称、类型、用途、实景、功能、交通路线等信息查询和地震目录的可视化查询,构建一个可视化的地图服务系统。通过电子地图的形式展现,实现动态的展示和查询,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于书媛骆佳骥
关键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JAVASCRIPT
2022年门源M_(W)6.7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及应力研究
2023年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W)6.7地震。文中运用Sentinel-1A数据,采用InSAR技术获取震区的LOS向形变场,其中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0cm和7.2cm,结合升、降轨卫星的飞行方向,判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中最大形变量位于冷龙岭破裂段。此外,以InSAR形变场数据为约束,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厘定了发震断层的几何结构及破裂面的精细滑动分布特征,反演结果揭示出2个断层破裂面。冷龙岭破裂段是滑动主要集中的区域,最大左旋滑动量为3.66m,最大滑动深度为5km;而托莱山断裂处存在1.95m的左旋滑动量,位于5km深度处。判定发震断层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地震同时使托莱山断裂发生破裂。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震中300km区域内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呈现走滑型地震特有的四象限分布特征。同时,震中破裂的NW-SE区域和NE-SW端的ΔCFS≥0.01MPa,这些区域后续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的GPS速度场显示冷龙岭地区存在一个显著的面应变高值区,未来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可能持续较强。此外,文中还讨论了2016年和2022年2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及发震关系,2次地震整体都是该地区应力积累的一次局部调整,它们都是青藏高原向NE推挤运动的表现。
于书媛黄显良郑海刚李玲利骆佳骥丁娟范晓冉
关键词:发震断层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