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斌

作品数:2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新诗
  • 7篇诗歌
  • 5篇中国新诗
  • 5篇审美
  • 4篇审美视点
  • 4篇视点
  • 4篇文学
  • 3篇合法性
  • 3篇法性
  • 2篇言说
  • 2篇言说方式
  • 2篇音乐性
  • 2篇语言
  • 2篇诗歌语言
  • 2篇诗学
  • 2篇主题学
  • 2篇写作
  • 2篇合法
  • 2篇合法性危机
  • 1篇代文

机构

  • 15篇四川文理学院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襄樊学院

作者

  • 17篇雷斌
  • 1篇袁仕萍

传媒

  • 3篇四川文理学院...
  • 2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襄樊学院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时代文学
  • 1篇出版发行研究
  • 1篇前沿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中外诗歌研究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重庆职业技术...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新诗审美视点的对话与重建
2010年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雷斌
关键词:审美视点以物观物审美体验
论中国新诗合法性遭遇的观念危机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至今,不仅广大的读者(批评家也是读者),而且新诗的写作者们,也对中国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诗遭遇的诗歌观念危机。古典诗歌的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以足够的坚实性和力量,成为人们认知诗歌的普遍意识,成为人们观察诗歌的世界观。新诗的观念至今含糊不清,使人们愈来愈难以把握新诗的评价活动,因此,新诗在迈进现代之后的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的美学使命。
雷斌
潜在写作: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
2010年
陈思和在他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引入的"潜在写作"的概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凸现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和异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作家群、反右派前后的作家群落以及文革时期的年轻一代的潜在写作,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中国新文学的传统,使得我们看到了时代共鸣主题之外的精神空间和不朽的文学世界。
雷斌
关键词:潜在写作自由主义作家七月派
体验与生命之思——读冯至《十四行集》被引量:3
2004年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他通过体验的诗学原则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自然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体验是其诗的内核,赋予生命与自然以全新的内在关联,并在伟人不朽的精神中,在现实苦难者身上,在瑰丽的大自然中使诗获得一种超越性,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他的诗有一种原野的双重视域即在参照中了解习以为常的东西的非常态,并把原野作为体验的精神之乡。原野意识应成为现代诗学上重要的诗学概念。
雷斌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
从审美视点说现代主义诗歌与传统诗歌被引量:3
2010年
雷斌
关键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诗歌审美视点西方诗歌历史经验
论中国新诗内在形式的不可共感性
2006年
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在于它的形式或者说诗体。新诗中的自我表现值得关注,其中主体的凸现与消隐,使得新诗艺术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可理喻和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出现了以形式的随意甚至抛弃形式的任意性表达为特征的倾向,从而带来了诗歌艺术感觉与艺术形式的不可共感性。诗体的缺失,不仅使诗人感到新诗诗体缺乏审美表现力,也使读者感到新诗诗体缺乏审美感染力。
雷斌
关键词:新诗自我表现
论文学感受中的诗歌阅读被引量:1
2011年
接受理论把读者的文学感受和审美再创造纳入到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文学感受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感觉,它依靠想象超越了日常感觉的混沌、无聊和焦虑,也超越了认识和道德感觉的利害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和诗歌语言文本的对话、填空和完形,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诗所显示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
雷斌
关键词:文学感受审美感觉诗歌语言完形填空
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的审思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把握其定义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审美视点和言说方式上,重新发掘和阐释它背后所表达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以散文为参照,深刻地开掘出诗与散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巨大分歧,力图在诗歌观念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有更为辩证和综合的理解,从而靠近诗的审美本质。
雷斌
关键词:诗歌观念审美视点言说方式
吕进诗学的主题学建构——评《吕进诗学隽语》
2013年
由曾心、钟小族两位先生主编的《吕进诗学隽语》在泰国、台湾、大陆等地出版,为吕进诗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吕进诗学的主题学为核心,收录了吕进诗学的核心问题和话语主题,勾勒了吕进诗学主题学的脉络,给人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雷斌
关键词:诗学研究主题学
“诗体大解放”与新诗合法性危机的发生被引量:1
2015年
"诗体大解放"引发的新诗合法性危机贯穿了新诗发展的百年历史,它也使得新诗失去了诗的合法的民族文化身份,开始了"失魂落魄"的百年历程。从"诗体大解放"到"诗体重建"是新诗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诗在新的时代面前建构自身"合法性"身份的重要途径。诗人文体意识的缺失和新诗散文化,是新诗合法性危机产生和不断生成的重要渊源。寻找民族文化的诗魂,重建新诗诗体,形成诗与诗体的自觉,达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新诗就有可能走出幼稚的文体阶段,从而摆脱合法性危机的阴影和怪圈,走向成熟。
雷斌
关键词:合法性危机文化身份诗体重建散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