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源
-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5例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年龄(64.9±8.0)岁,男性22例(62.9%),体质指数(23.2±2.4)kg/m^(2),肿瘤位于胃上中部24例(68.6%),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1例(31.4%)。改良反穿刺法技术要点:(1)食管切开位置:于右侧壁切开食管置入抵钉座,然后利用右中腹部操作孔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食管;(2)抵钉座置入方式:在钉砧座杆尖端穿丝线固定,抵钉座置入食管腔内后仅留丝线显露在外,直线切割闭合器紧贴丝线横行闭合切断食管,后通过丝线牵出钉砧座杆并拉紧固定;(3)空肠捆绑:先用丝线于空肠残端处绑紧套入吻合器中心杆上的空肠环,后用纱布条带再将空肠环与输出袢空肠捆绑固定。分析患者手术完成、术后恢复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32.7±34.4)min,抵钉座置入时间为(8.5±1.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0.5±4.8)min,术中出血量100(20~250)ml,手术切口长度为(5.3±0.9)cm。所有患者肿瘤上切缘均为阴性,距离为(3.5±1.2)cm,清扫淋巴结数目(33.9±7.1)枚。术后首次下床、首次肛门排气、恢复流质饮食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1.1)d、(3.7±1.5)d、(4.6±2.3)d及(9.8±3.2)d。术后5例(14.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2例,肺部感染、不完全性肠梗阻各1例,均予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改良反穿刺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安全可行,可以获得更高的食管上切缘,且手术切口小,近期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 池良杰陈鸿源王襄瑜许超陈漩黄良祥薛芳沁
- 关键词:胃肿瘤全胃切除腹腔镜食管空肠吻合
-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不同临床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病例23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区、肉眼分型、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以及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35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侵犯深度、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2)和肿瘤分化程度(P=0.003)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胃下部癌,第6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8.6%);对于胃中部癌,第3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3.6%);对于胃上部癌,第1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结论对于肿瘤大小超过20 mm以及分化程度低的早期胃癌患者,不建议行内镜治疗。
- 池良杰许超王襄瑜陈黎奇吴健生陈鸿源郑羽
- 关键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
-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mRNA含量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CEA)mRNA含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8年1—8月诊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行腹腔镜或开腹结直肠癌D3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采集外周静脉(PV)血,于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采集肠系膜下静脉(IMV)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中CEA mR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患者术后P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31.67%,高于术前的21.67%,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15);肿瘤游离后IM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53.33%,显著高于游离前的35.00%(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阳性率分别为23.33%,30.00%及33.33%,50.00%;开腹组则分别为20.00%,33.33%及36.67%,56.6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扩增的平均ΔCt值分别为(4.79±0.85),(3.68±0.26),(3.49±0.09)及(1.06±0.23),开腹组分别为(5.03±0.75),(3.37±0.14),(3.37±0.30)及(0.86±0.3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可能会增加肿瘤血循环转移的风险,术中应严格遵循“No-Touch”原则。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CEA mRNA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陈鸿源薛芳沁谢礼锋许超王襄瑜黄良祥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血液循环肿瘤癌胚抗原
- 纳米炭示踪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7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一天在肠镜引导下于肿瘤周围黏膜下层注射纳米炭再行根治术;对照组直接行根治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及转移情况。结果:试验组检出淋巴结(21.6±6.8)枚/例,淋巴结黑染率为72%,多于对照组的(12.4±3.3)枚/例(P<0.05);检出<5 mm淋巴结(12.5±6.3)枚/例,多于对照组的(3.7±3.0)枚/例(P<0.05)。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9.9%,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7.1%和对照组的14.5%(P<0.05)。试验组<5 mm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炭淋巴结示踪可增加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淋巴结(<5 mm)检出,有利于提高病理分期准确性。
- 薛芳沁陈鸿源许超郑羽郑晓玲黄良祥
- 关键词:纳米炭结直肠癌淋巴结
- 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4-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纳米碳组患者术中采用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在肿瘤周围浆膜下注射纳米碳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检获情况,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31.7±7.6)枚/例,多于对照组(19.8±6.1)枚/例(P<0.05);纳米碳组微小淋巴结(小于5 mm)检出率为61.0%(386/633),高于对照组43.3%(171/395)(P<0.01);纳米碳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3.5±4.8) min,短于对照组(32.6±5.5) min(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黑染率为61.9%(392/633),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3.0%(90/392),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6.2%(15/241)和对照组的15.7%(62/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有纳米碳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淋巴结的检出。
- 陈鸿源王亚楠薛芳沁余江胡彦锋刘浩严俊李国新
- 关键词:腹腔镜纳米碳
- 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皮下负压引流球的应用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83例患者资料,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与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甲级愈合率、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共26例(9.2%)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均<0.05)。切口留置皮下引流球组患者较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低(3.9%vs13.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90.6%vs61.5%)、平均换药次数少[(3.6±0.7)次vs(7.0±1.5)次]、平均住院时间短[(7.7±2.1)dvs(12.3±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防治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 陈鸿源陈黎奇夏浩沄池良杰薛芳沁黄良祥
- 关键词:切口感染低位直肠癌
-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在小肠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 2020年
- 目的探讨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在小肠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为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小肠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采用次氯酸氧化修饰大鼠血清白蛋白(RSA)的方法体外制备AOPPs。将IEC-6细胞分为AOPPs组、RSA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50、100、200、400μg/ml的AOPPs干预IEC-6细胞作为AOPPs组,50、100、200、400μg/ml的RSA干预IEC-6细胞作为RSA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干预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统计分析凋亡率最高时AOPPs的浓度。采用该浓度的AOPPs干预IEC-6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48、72 h的细胞凋亡并统计分析不同时间点凋亡率的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AOPPs组、RSA组和空白对照组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参与调节细胞EMT过程的转录因子Snail、Slug的mRNA表达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的mRNA表达。结果AOPPs可以诱导IEC-6细胞的凋亡,并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效应(P<0.05);400μg/ml的AOPPs干预72 h细胞的凋亡率最高,达到(17.30±1.03)%。AOPPs明显下调IEC-6细胞E-cadherin的mRNA表达,而明显上调Fibronectin及CollagenⅠ的mRNA表达,同时转录因子Snail和Slug 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AOPPs通过诱导小肠上皮细胞凋亡,上调细胞的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基因表达,抑制E-cadherin的转录,同时上调Fibronectin和CollagenⅠ基因表达,促进肠上皮细胞EMT,在IBD小肠纤维化中发挥一定作用。
- 郑羽聂宗强陈鸿源王襄瑜黄海啸黄良祥曾长青
- 关键词:晚期氧化蛋白产物上皮间质转化小肠上皮细胞炎症性肠病
-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结直肠癌高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1]。结直肠癌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严重威胁居民健康[2]。随着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谢礼锋陈鸿源许超薛芳沁
- 关键词:血液循环结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