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胜
- 作品数:31 被引量:20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血清c Tn I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 Tn I水平分为c Tn I正常组和c Tn I增高组,分析2组患者心电图改变和急性期死亡率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1);c Tn I增高组急性期死亡率(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41)高于c Tn I正常组。Cox回归分析表明c Tn I增高组较正常组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RR=2.759,95%CI:1.171~6.500,P=0.020)。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 Tn I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 张允陆学胜张燕许敏朱筱琦付艳玲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肌钙蛋白I预后
- 钩藤碱对帕金森大鼠脑内SOD、DA、MDA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钩藤碱在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中对纹状体多巴胺(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首先从中药钩藤中分离提取出钩藤碱。其次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OHDA制备部分损伤PD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10只大鼠),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钩藤碱组。用生化法对大鼠脑中DA及血清中SOD、MDA活性进行测定,分析钩藤碱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给药30d后,钩藤碱组DA水平密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在SOD水平方面,钩藤碱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MDA含量,钩藤碱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但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钩藤碱对帕金森大鼠脑内SOD、DA、MDA表达的具有调节作用,提示其作为帕金森症的治疗或者预防药物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 王向明陆学胜
- 关键词:帕金森钩藤碱纹状体多巴胺
- 金刚烷胺对帕金森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害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评估金刚烷胺对帕金森病(PD)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对120例口服金刚烷胺的PD患者(金刚烷胺治疗组)、30例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患者及50例非PD对照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比较各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和细胞变异系数的差异。本研究同时就累积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对金刚烷胺治疗组6个亚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非PD对照组、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组及金刚烷胺治疗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825.3±52.4)/mm2、(2820.8±46.9)/mm2和(2659.5±32.1)/mm2;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分别为(59.2±1.2)%、(61.9±0.9)%和(57.1±1.2)%;变异系数分别为(34.0±1.3)、(33.1±1.0)和(37.5±0.7),金刚烷胺治疗组各指标与未服用金刚烷胺的PD组和非PD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金刚烷胺治疗组各亚组比较结果提示,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和六角形细胞出现率随金刚烷胺服用剂量的增加和服用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口服金刚烷胺可造成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可能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 陆学胜朱天夫许敏张燕姚胜旗张允朱筱琦
- 关键词:金刚烷胺角膜内皮细胞
-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界值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通过研究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探讨该危险因素用于区分脑梗死进展的最佳分界值。【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4h内发病的非溶栓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病情发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血糖、血压、血脂、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判断上述危险因素的分界值。【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厂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SAT分型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构成比在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占61.1%,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5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LDL—C分界值为2.45mmol/L(其敏感度:86.1%,特异度:52.8%。),以2.45mmol/L为分界值,将LDL-c分层,逐步10gistic回归显示高水平的LDL—C仍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为进展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将LDL-c分层后,高水平LDL-c仍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应用LDL-c分层更有利于区分脑梗死进展的高危患者。
- 朱筱琦陆学胜王洁严乾峰付艳玲李园园
- 关键词:脑梗死ROC曲线
- 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焦虑共病的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PSCA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12月我科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246例,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结合CCMD-3诊断标准,采用χ2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卒中后第2周PSCAD的临床特点.结果:PSCAD发病66例(26.8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PSCAD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PSCAD的保护因素 应付方式中积极应付方式分值越高,患PSCAD的危险性越小,消极应付方式分值越高,患PSCAD的危险性越大 既往焦虑史、病灶数量与PSCAD患病风险呈正相关.结论:PSCAD与既往焦虑史、病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支持及应付方式密切相关.
- 陆学胜许敏张燕姚胜旗张允
-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社会支持
- 梗死位置预测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位置与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PM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24h内、未行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发病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项目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2分作为PMD的诊断标准,比较PMD组与非PMD组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位置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M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分为PMD组(45例)与非PMD组(76例)。PMD组内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26.7%vs.5.3%,P=0.001)。穿支动脉区梗死的发生率在PMD组与非PM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2%vs.35.5%,P=0.463),进一步将穿支动脉区梗死分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及脂质玻璃样变(LD)后。PMD组中BAD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vs.9.2%,P=0.005)。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内分水岭梗死(OR=9.750,95%CI:2.828~33.612,P=0.000)与BAD病变(OR=6.036,95%CI:2.119~17.190,P=0.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分水岭梗死、BAD病变可以预测PMD的发生。梗死位置有助于发现脑梗死进展的高危人群。
- 朱筱琦陆学胜张允许敏严乾峰丁冀
-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栓塞治疗——附28例分析被引量:3
- 1998年
- 目的:比较评价 MDS 和 GDC 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材料和方法:28例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6例,狭颈动脉瘤22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其中 MDS 栓塞9例,GDC 栓塞19例。术后即时和6个月后作血管造影以评价其栓塞效果。结果:28例经血管治疗手术成功26例,失败2例。在用 MDS 栓塞成功的8例中,完全栓塞2例(25%),大部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在用 GDC 栓塞成功的18例中,完全栓塞12例(67%),大部栓塞4例(22%),部份栓塞2例(11%)。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7例,无1例显示动脉瘤再开放。术后血栓形成发生2例,1例2周后完全恢复,另1例留有永久后遗症。1例手术失败,因动脉瘤再次破裂1周后死亡。结论:在狭颈动脉瘤,经血管治疗技术可完全闭塞动脉瘤腔,GDC 的可操作性和治疗效果要优于 MDS。
- 李明华陈君彦顾斌贤程英升赵培荣陆学胜徐世定
- 关键词: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 苯妥英钠治疗Alzheimer病的精神症状被引量:1
- 1993年
- 本研究以15例男性 Alzheimer 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在12周内测定苯妥英钠治疗 Alzheimer 病精神症状的疗效和血药浓度动态变化,探讨了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苯妥英钠治疗 Alzheimer 病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有效率为73.33%,在2周内症状改善;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当服用200mg/日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
- 姚道元陆学胜陆光华王宝根
- 关键词:苯妥英钠ALZHEIMER病
- 健康成人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 2002年
- 陆学胜钱雪梅施弘孙晓江吕善庆
- 关键词:脊髓四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参考电极
-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焦虑症的简易筛查和症状特点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建立针对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症、焦虑症简易筛查方法,分析患者症状特点。方法选择表现为"焦虑和/(或)抑郁"的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182例,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筛查,阳性患者进一步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检验以上量表的效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评估患者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入组182例患者最终确诊抑郁症35例,广泛性焦虑症37例,抑郁症/焦虑症共病33例。各组间性别组成、年龄以及学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M.I.N.I.为标准分析PHQ-9和GAD-7的效度:PHQ-9的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88.6%;GAD-7的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66.7%。PHQ-15总分评估,抑郁症组为(9.3±4.5)分,焦虑症组为(9.7±3.6)分,共病组为(12.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障碍、头痛和眩晕为神经内科就诊患者的三大相关症状。结论神经内科门诊同时使用PHQ-9和GAD-7可有效筛查抑郁症、焦虑症,减少共病的漏诊率;联合PHQ-15量表的使用可进一步细化躯体症状,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率,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随访方案。
- 王洁陆学胜许敏王向明姚胜旗朱筱琦
- 关键词:焦虑症抑郁症量表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