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海涛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转移性肾滑膜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1例转移性肾脏滑膜肉瘤患者的资料,女,49岁,因突发右腰腹部剧烈疼痛18h入院。B超及CT检查发现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直径约12cm,考虑右肾肿瘤破裂出血,肾动脉栓塞后在全麻下行经腹腔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肿物与周围脏器粘连,右肾静脉未见瘤栓,切除整个右肾及肿物。结果:肿物标本大体观:肾门偏上可见一12.8cm×11.2cm囊壁,囊内充满灰白色、鱼肉状组织;光镜下肿瘤由丰富的单向梭形细胞组成,未见上皮分化成份,肿瘤细胞成束状或片状排列,瘤细胞中等大小,较肥胖,细胞界线不清,核呈卵圆形或杆状,可见核仁,有大量核分裂象,伴发大量出血坏死;免疫组化:EMA(+),Vimentin(+),Inhinbin-α(+),CD99(+),Bcl-2(+);CK、CGA、Nse、Desmin、CD117、CD34均阴性。支持肾脏滑膜肉瘤。结合患者滑膜肉瘤多次手术史及曾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SYT-SSX融合基因mRNA表达,诊断为转移性肾滑膜肉瘤。未行进一步治疗,术后2个月死于癌转移。结论:转移性肾脏滑膜肉瘤极为罕见,高度恶性,预后极差。术前确诊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既往病史,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可行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上首选外科手术,术后需辅助进一步化疗或放疗。
- 杨宪法赵耀瑞王勇杨福江郜海涛李航孙光徐勇
- 关键词:肾肿瘤滑膜肉瘤
- 脐尿管癌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脐尿管癌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15例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结果病理证实黏液腺癌7例,腺癌6例,黏液腺癌伴尿路上皮细胞癌1例,小细胞内分泌癌1例。依据Sheldon分期标准,Ⅱ期1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ⅢC期1例。行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4例,其中同时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12例获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3-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例小细胞内分泌癌患者接受MEP方案化疗,于术后3个月死于全身骨转移;1例术后1年复发,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并接受联合化疗及盆腔放疗,于术后1.5年死于远处转移;1例术后15个月和2年复发,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于术后3年死于盆腔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术后3年死于远处转移;7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复发及转移。1年生存率为83.3%(10/12),5年生存率为37.5%(3/8)。结论脐尿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隐匿,预后极差。扩大性膀胱部分切除术为治疗脐尿管癌的主要术式。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对肿瘤预后判断及辅助治疗选择有一定临床意义。根据病理及复发情况,可行化疗或积极补救性手术,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
- 杨福江赵耀瑞王勇杨宪法郜海涛徐勇孙光
- 关键词:脐尿管癌
- 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形态学变化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致神经源性膀胱不同时间点膀胱顺应性和形态学变化。方法将7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脊髓横断12周组(D组)。两脊髓横断组行脊髓胸10水平完全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不横断脊髓。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标本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分别观察膀胱壁平滑肌、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比例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脊髓横断组大鼠出现运动和排尿功能障碍,B组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升高,D组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横断组肌纤维走行紊乱与胶原纤维比例增加均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加重;D组与B组比较,膀胱顺应性降低[(0.046±0.023)ml/cmH2O比(0.146±0.107)ml/cmH2O(1cmH2O=0.098kPa),P〈0.01],膀胱壁肌纤维横截面积比例降低[(46.137±4.085)%比(55.260±6.873)%,P〈0.01]而胶原纤维比例增加[(19.757±2.071)%比(11.104±1.125)%,P〈0.01]。结论大鼠脊髓横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膀胱顺应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膀胱壁纤维化尤其是胶原纤维的比例增加可能是造成膀胱顺应性减低的病理基础。
- 赵耀瑞郜海涛刘奔杨宇明杨福江杨宪法李航
- 关键词:脊髓横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顺应性胶原纤维
- 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Cajal间质细胞变化与膀胱顺应性的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变化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长期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性膀胱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02只雌性Wa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E组)、脊髓横断12周组(D组和F组)。A~D组用于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ICCs的变化,E组和F组用于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长期脊髓横断后膀胱顺应性的影响。脊髓横断组行脊髓胸10节段完全横断,假手术组只暴露不横断脊髓。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标本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ICCs数量的变化。E组和F组于术后12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分别于注药前、后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组膀胱顺应性升高[(0.146±0.107) ml/cmH2O比(0.066±0.019) ml/cmH2O,P=0.017],膀胱ICCs数量减少[(3.180±1.976)比(4.920±1.564),P=0.014];D组膀胱顺应性降低[(0.046±0.023) ml/cmH2O比(0.063±0.013) ml/cmH2O],膀胱ICCs数量增加[(7.710±2.024)比(4.750±1.138),P=0.000]。大剂量(20 μ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显著升高对照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从(0.070±0.029) ml/cmH2O升至(0.096±0.036) ml/cmH2O];不同剂量(5、20 μmo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可升高F组膀胱顺应性[从(0.047±0.021) ml/cmH2O分别升至(0.065±0.019) ml/cmH2O和(0.077±0.019) ml/cmH2O,P=0.000],且剂量越大作用越强。结论大鼠脊髓横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膀胱顺应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应的膀胱ICCs数量则呈先减少后增多的变化趋势。阻断膀胱ICCs功能可以显著改善长期脊髓高位横断大鼠的膀胱顺应性。脊髓高位横断导致膀胱顺应性减低的病理基础不仅是膀胱纤维化,而且是膀胱ICCs数量增多。
- 赵耀瑞李航郜海涛刘奔杨宇明谢锋
- 关键词:脊髓横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顺应性甲磺酸伊马替尼
- 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而提高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其中1例精索残端及周围脂肪组织可见肿瘤细胞,精索静脉可见肿瘤浸润。术后分别随访24和6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睾丸间质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杨宪法赵耀瑞王勇杨福江郜海涛齐灿孙光徐勇
- 关键词:睾丸肿瘤间质细胞瘤
- 输尿管肾源性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5例报告)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输尿管肾源性腺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输尿管肾源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腰部疼痛3例,肉眼血尿1例,体检发现1例;所有患者行泌尿系超声及CT检查,均提示有输尿管上段扩张伴不同程度肾积水,其中4例伴有输尿管结石;3例行输尿管切开取石+肿物切除术,1例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肿物活检术+钬激光肿物切除术,1例行输尿管切开肿物切除术。术后随访中位数18个月(10-36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输尿管肾源性腺瘤其病理形态学特点仍然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 郜海涛赵耀瑞王勇赵鹏杨宪法杨福江孙光徐勇
- 关键词:输尿管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