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宁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得”字句的多角度考察
- 2011年
-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 邓小宁
- 关键词:语义缘起句法重动句
- 两种“得”字补语句的习得考察被引量:11
- 2009年
- 本文考察不同母语背景及学习阶段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对两种"得"字补语句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结构复杂的重动V得句,二语者优先习得,并且使用频率高。影响习得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即语际迁移,目的语典型顺序的作用,教材的编排。当然这几个因素的作用表现得也不完全一样。
- 周小兵邓小宁
- 关键词:迁移
- 论《老张的哲学》之语言变异艺术被引量:3
- 2009年
- 考察老舍先生早期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五个方面的超常规的变异语言,可以揭示语言变异的规律、特点、作用,令读者从中领略到老舍这位语言大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 邓小宁
- 关键词:语言艺术
- “支架式”对外汉语课堂活动设计与效益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通过对两个对外汉语课堂的真实案例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支架式教学"探讨课堂小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课堂小组活动的策略。首先本文还原了两个发生在美国人国际学校高中平行班的课堂小组活动的详细设计及实施过程,然后结合"支架式教学"理论,针对活动的导入,活动过程设计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对比低效课堂小组活动和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的不同,概括造成低效课堂小组活动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应对策略。希望本文对高中汉语课堂小组活动设计者有所启迪。
- 邓小宁叶亮
-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对外汉语课堂小组活动
- “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被引量:27
- 2002年
- 本文对副词“一直”和“一向”进行对比分析。在语义方面 ,这两个词在静态动态、长时短时、习性非习性以及时态上有成系统的对立。与此相关 ,它们在对谓词的选择方面 ,在与助词、时间词、副词的同现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最后从迁移和教学等方面对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和解释。
- 邓小宁
- 关键词:语义特征偏误分析
- 汉语作为二语的“得”字句习得研究
- 本文的“得”字句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后用“得”连接情态补语的句子。我们研究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得”字句的过程、特点、规律以及如何使该句式的教学更为科学有效。目的是为“得”字句的二语教学寻找一条更为科学、有效的途...
- 邓小宁
- 文献传递
- 汉语“N+V+得+A”句式的习得过程考察——基于100万字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考察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N+V+得+A"句,发现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国学习者习得这一句式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二阶段是萌芽期,这一时期该句式的功能较单一;中级一阶段是繁盛期,表达功能开始多样化,但该阶段也是学习者偏误率较高的时期;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是高原期。四国学习者在习得"N+V+得+A"句时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 邓小宁
- 关键词:习得高原期
- 突出特性,体现共性,强调应用--汉语二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本文从课程、教材、导师队伍、培养方法、论文指导、专业定位、理论基础七个方面分析了汉语二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指出问题关键是,用对外汉语的新瓶,装汉语言文字学的旧酒.文章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突出区别于母语教学的特...
- 周小兵张世涛邓小宁
-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育改革
- 文献传递
- “把”字句语法项目的选取与排序研究被引量:50
- 2005年
- 本文分析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系统大纲和教材对“把”字句句式的选取和编排情况,对中外学生使用“把”字句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考察了约30 万字留学生语料中“把”字句的使用情况,以此来选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句式并确定这些句式的排序。
- 李英邓小宁
- 关键词: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句式教材编写
- “一再”和“再三”的辨析被引量:20
- 2002年
- 周小兵邓小宁
- 关键词:汉语词语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