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双庆
-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福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调查福州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 从福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3年间全部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年间院前死亡的246例患者中,男患者163例,女性患者83例,男性以60~79岁组居多,女性以80≥岁居多;在有完整资料的因循环系统疾病院前死亡患者中,前3位的死亡基础疾病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院外猝死患者月份分布均以每年的12~2月份最多;两组患者调度时间、到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现场时间长于非心脏性猝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前3位的前驱症状依次为无症状、胸痛和呼吸困难;心脏性猝死的现场复苏手段也做初步分析.结论 院前死亡患者的病情复杂,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及明确诊断困难,旁观者心肺复苏少,加强急救技能普及加强EMSS服务效率等方面工作极为重要.心脏性猝死以中老年阶段为高发,并已成为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 钱欣林世荣连双庆柯俊张瑞郑耀权王晓萍陈锋
- 关键词:院前死亡心脏性猝死急救医疗服务流行病学研究
- 荧光标记法结合PDCA循环对提高ICU环境清洁合格率的作用被引量:1
- 2020年
-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危急,侵袭性操作多,且多为耐药菌感染,易污染周围环境。ICU是院内病原微生物污染较严重的地方,充当着医院病原体的储藏库。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指出,医疗机构应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审核,促进清洁与消毒质量的持续改进,其中还明确指出可用荧光标记法作为医疗机构清洁卫生的审核方法,考核环境清洁工作质量[1]。2017年1-12月,本研究运用荧光标记法对ICU的床单元环境清洁现场进行基线调查,成立以"ICU环境清洁规范化管理"为主题的PDCA管理小组,建立ICU环境清洁消毒标准操作流程.
- 张艳青郭燕艺连双庆林璇
-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污染耐药菌感染消毒质量荧光标记法侵袭性操作PDCA循环
- 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ICU中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福建省立医院ICU2007-2010年收治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SMA感染的患者进行1:4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35例下呼吸道SMA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4—89岁,平均(76±12)岁,均伴有基础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22例,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疾病各4例,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慢性肾脏病、子宫颈癌及阿尔茨海默病各1例。140例无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96例,女44例,年龄30~92岁,平均(76±12)岁,均伴有基础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44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脑血管病14例,恶性肿瘤2例,其他疾病50例。分别调查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人住ICU的基本情况、药物使用、诊疗操作及医院感染情况等5个方面。所得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4种以上(OR=4.63)、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20分(OR=10.29)、住ICU前住院时间〉1周(OR=4.34)、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OR=8.03)或使用碳青霉烯类(OR=3.62)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OR=4.94)、气管插管(OR=4.10)或气管切开(OR=50.29)、使用机械通气(OR=7.95)为下呼吸道SMA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OR=8.39)、应用抗生素种类(OR=5.96)、气管切开(OR=28.92)为下呼吸道SM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在ICU中下呼吸道SMA感染的形势严峻,基础疾病、病情、气管造口、机械通气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SMA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防治有助于降低SMA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 许能銮石松菁赖智双李鸿茹连双庆陈愉生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照研究
- 外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危险因素被引量:15
- 2014年
- 了解某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定植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主动筛查MDRO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6月1日—8月31日入住该院SICU≥24 h的患者进行主动筛查,检测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E.coli/Kp)定植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入住SICU≤48 h的患者MRSA及ESBL+E.coli/Kp检出率分别为11.00%、73.00%;入住SICU〉7 d者MRSA及ESBL+E.coli/Kp新增检出率分别达16.67%、44.44%。入住SICU前住院时间〉7 d[OR95%CI:4.48(1.21~16.65)]是患者入住SICU时检出MRSA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16分[OR95%CI:6.36(1.47~27.54)]是患者入住SICU〉48 h检出MRS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住SICU患者MDRO检出率高,随着住SICU时间的延长,MDRO的检出率不断上升。医院应开展主动筛查,及时发现MDRO定植患者,通过实施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 张艳青郭燕艺甘明秀连双庆林璇
- 关键词:外科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定植医院感染
- 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锐器伤流行情况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调查福州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6月,选择在福州某三级综合医院工作可能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收到问卷272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8份,问卷有效率98.8%。调查医务人员年龄、工种、职称、工作年限、操作习惯以及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锐器伤发生和上报情况。结果1011人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37.6%。其中,20.6%(208/1011)的医务人员发生过单人多次锐器伤。污染锐器暴露发生率为15.1%(405/2688)。随年龄、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增加,锐器伤发生率逐年下降(χ_(趋势)^(2)=12.393、33.339、15.160,P<0.05)。造成锐器伤的前3位原因是徒手掰玻璃安瓿(39.1%,395/1011)、抽取药液(10.4%,105/1011)和徒手处理锐器(10.3%,104/1011)。造成锐器伤的主要锐器有安瓿(43.2%,437/1011)、注射器针头(20.3%,205/1011)和缝合针(9.6%,97/1011)。874名(86.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存在漏报。结论福州某三级综合医院锐器伤发生情况仍较严重,应强化锐器伤防护工作。
- 连双庆林璇张艳青陈玉芳
- 关键词:医务人员流行病学锐器伤
- PDCA循环在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效果。
方法:选取ICU为规范血标本采集试点部门,以2014年1月—2014年4月所采集的血培养标本作为对照组,2014年5月至12月为PDCA组,针对医院ICU血...
- 张艳青甘明秀连双庆林璇
- 关键词: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控制
- 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室2007至2010年医院获得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感染的ICU患者进行1:4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
- 许能銮石松菁赖智双李鸿茹连双庆陈愉生
- 文献传递
- 盐酸氨溴索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关系的队列研究
- 目的: 探讨静脉使用盐酸氨溴索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探索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途径。 方法: 在福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以静脉使用盐酸氨...
- 连双庆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机制盐酸氨溴索机械通气
- 医院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危险因素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医院内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NBSI)且病原学为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的病例194例,其中产ESBLs细菌感染103例为病例组,非产ESBLs敏感菌感染91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118株,产ESBLs 73株,检出率为61.9%;肺炎克雷伯菌76株,产ESBLs 30株,检出率为39.5%。留置导尿管、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均是医院内血流感染产ESBLs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格留置导尿管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产ESBLs菌株致NBSI发生。
- 陈玉芳林璇连双庆邱丽君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血流感染
- 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学分析及判别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LRTI)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利用较易获得的临床信息建立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混合的下呼吸道感染(LRTI)判别模型,为临床抗病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43例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诊断为LRTI的住院患者,收集其痰液及临床信息,用传统培养法、恒温扩增芯片法、测序方法及实时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筛选病原结果确切的病历资料,采用判别分析拟合方法建立细菌、病毒及二者混合感染的判别模型.结果243例患者中,呼吸道病原体的检出率为53.9%(131/243),其中细菌阳性率为23.5%(57/243,其中17例合并病毒,1例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病毒),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非典型病原菌阳性率为4.9%(12/243,其中3例合并病毒,1例合并细菌及病毒),均为肺炎支原体;病毒阳性率为34.6%(84/243,其中17例合并细菌,3例合并肺炎支原体,1例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细菌),以甲型流感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同时也检出少量的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卡病毒及偏肺病毒.以病原学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精神状态改变、入院前应用抗生素、并发症、异常呼吸音、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及CRUB-65评分作为自变量建立判别方程,初步判别LRTI住院患者可能的病原体,总体阳性预测值为64.7%(77/119),单纯细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66.7%(22/33),单纯病毒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78.0%(46/59),混合感染的阳性预测值为33.3%(9/27).结论 本院LRTI住院患者细菌检出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非典型病原菌均为肺炎支原体,病毒以甲型流感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为主. 通过临床信息建立的病原判别模型,对判别细菌、病毒或二者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陈愉生林晓红李鸿茹华志丹林梦晴黄文森俞婷吕辉迎毛文平梁嫄琦彭小蕊陈诗杰郑虹连双庆胡辛兰姚秀钦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