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若兰

作品数:57 被引量:44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动脉
  • 20篇血管
  • 16篇介入
  • 16篇肺动脉
  • 15篇造影
  • 14篇导管未闭
  • 14篇动脉导管
  • 14篇动脉导管未闭
  • 14篇未闭
  • 13篇球囊
  • 13篇封堵
  • 12篇心脏
  • 12篇先天性
  • 11篇心血管
  • 11篇二尖瓣
  • 10篇血管造影
  • 10篇先天
  • 9篇先天性心脏
  • 9篇超声
  • 8篇心血管造影

机构

  • 4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贵阳市第一人...

作者

  • 57篇谢若兰
  • 45篇蒋世良
  • 41篇戴汝平
  • 34篇黄连军
  • 30篇凌坚
  • 28篇赵世华
  • 27篇郑宏
  • 26篇徐仲英
  • 12篇张戈军
  • 12篇张岩
  • 11篇张庆桥
  • 10篇曾筝
  • 9篇金敬琳
  • 8篇胡海波
  • 7篇崔炜
  • 6篇刘迎龙
  • 4篇荆宝莲
  • 4篇刘玉清
  • 4篇刘延玲
  • 3篇高润霖

传媒

  • 15篇中华放射学杂...
  • 8篇中国循环杂志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海南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综合临床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2篇2002
  • 11篇2001
  • 6篇2000
  • 5篇1999
  • 4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2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13例患者均施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胸或腹主动脉造影。 18支周围动脉疾患中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PTA) 11支 ,支架置入术 5支 ,溶栓术 2支。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肾动脉狭窄 3例 (4支 ) ,髂动脉狭窄6例 (7支 ) ,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右锁骨下动脉伴双肾动脉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伴左髂动脉阻塞、左股动脉阻塞各 1例。合并冠心病左主干伴 3支病变 2例 ,3支病变 9例 ,2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各1例。技术成功 17支 ,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 11支 ,支架置入术 5支 ,溶栓术 1支。临床治愈 改善12例。除 1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外 ,余无心脏并发症及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合并冠心病的周围动脉疾患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郑宏金敬琳谢若兰戴汝平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冠心病介入疗法介入放射学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被引量:79
1999年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蒋世良戴汝平赵世华张戈军黄连军曾筝凌坚金敬琳谢若兰郑宏张岩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封堵器
离体肺动脉内超声成像与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索血管内超声在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 ,并对离体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与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 ,同时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材料和方法 :取 13例意外死亡尸体的 5 2段肺动脉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 ,测量其管腔直径和面积。结果 :二者呈高度相关 (r =0 98和r =0 93)。结论 :血管内超声能够对肺动脉进行检查 ,而且其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苏俊武刘迎龙徐波谢若兰魏波凌坚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肺动脉肺动脉造影
Inoue技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球囊导管型号的选择
2001年
目的研究身高与 Inoue球囊导管型号选择间的关系 ,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费用。方法对 6 76例患者依所选导管型号与根据身高确定的导管型号符合情况 ,将患者分为符合组 (第 1组 ,431例 )和不符合组 (第 2组 ,2 45例 )。二尖瓣口面积分别由二维超声心动图及Gorlin公式计算。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方法评定。结果两组 6 76例患者中 ,6 5 8例应用 2 8mm型号球囊导管 ,1 8例应用 2 6 mm型号导管。两组患者年龄、术前 Wilkin计分、二尖瓣口面积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实施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术后 ,两组患者的二尖瓣口面积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二尖瓣口面积≥ 1 .8cm2(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值 )。第 1组 35 2例 (81 .6 7% ) ,第 2组 1 93例 (78.78%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2 5 )。另外 ,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增加 级第 1组为 1 1 7例 (2 7.40 % ) ,第 2组为 6 7例 (2 7.35 %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其中的 2 98例患者进行了(2 4.71± 2 2 .5 7)个月的随访观察 ,其中第 1组中 1 86例 ,第 2组中 1 1 2例。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二尖瓣口面积 [分别为 (1 .98± 0 .43)cm2及 (1 .89± 0 .37) cm2 ]及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1 8.6 8%及
崔炜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谢若兰曾筝凌坚徐仲英赵世华郑宏
关键词:二尖瓣狭窄
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研究
2002年
目的 通过与心导管测量对比来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前后应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估测跨瓣压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78例患者在行PBPV术前利用Doppler测量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与相应的心导管测量值(△P)作相关性分析;并利用Doppler对PBPV术后48例患者进行了4~102个月(平均19.5个月)的随访。结果Doppler测量的△P’值与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直线相关性,r值为0.80,P<0.05;随访中Doppler测量的△P’值与PBPV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的△P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oppler超声作为一种准确、无创、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估计PBPV术前肺动脉瓣狭窄程度,评价术后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胡海波蒋世凌坚谢若兰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郑宏戴汝平
关键词:经皮血管成形术肺动脉瓣肺动脉瓣狭窄超声描记术多普勒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X线平片及造影诊断分析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分析和评价X线平片及血管造影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中的临床价值 ,并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  43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均摄有X线平片并经血管造影诊断 ,其中男 16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15岁。结果  43例中 ,X线平片明确诊断 5例 ,血管造影对所有病例均作出正确诊断。其中右冠状动脉瘘 2 8例 (6 5 % ) ,左冠状动脉瘘 14例 (32 .6 % ) ,多发左右冠状动脉瘘 1例 (2 .4% ) ;发生右室瘘 18例 (4 2 % ) ,右房瘘 15例 (35 % ) ,左室瘘 5例 (12 % ) ,肺动脉瘘 4例(9% ) ,左房瘘 1例 (2 % )。结论 X线平片在诊断冠状动脉瘘中有一定的限度 ,但如发现心脏异常搏动膨突影 ,有较高的价值。血管造影仍是此病诊断的金标准。
徐仲英凌坚徐立张岩蒋世良赵世华黄连军郑宏谢若兰戴汝平
关键词:冠状血管畸形先天性冠状动脉瘘X线平片血管造影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被引量:4
1995年
本文报道1例急性肺栓塞采用^(99m)Tc-P357标测肺动脉内新鲜血栓,并进行肺动脉造影,显示大块新鲜血栓堵塞于左、右肺动脉干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肺动脉压中度升高。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再次行肺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大块血栓基本溶解,部分肺动脉的小分支内仍有残余血栓,肺动脉压降至正常。本例表明,急性肺栓塞如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迅速逆转大面积肺栓塞所致的血液动力学障碍,^(99m)Tc-P357是最先进的、准确的诊断急性肺栓塞的检测手段,rt-PA是一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陈白屏赵彦芬程显声高润霖刘秀杰史蓉芳刘蕴忠张晓莉戴汝平谢若兰曾峥鲍飞祁哲毛克修李长瑞张荫风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疗法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脉导管未闭的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血管造影形态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994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 ,4 83例单纯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 ,平均年龄15岁 (10个月至 6 3岁 )。 4 82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 ,其中 6例患者加摄右前斜 30°~ 5 0°体位、4例加摄左前斜 6 0°~ 80°(或加足位 2 0°)体位。 1例镜面右位心患者采用右侧位造影。结果 PDA分为6种类型 ,漏斗型 4 2 0例 (87% ) ,平均最窄直径 (4 2± 1 6 )mm (1~ 15mm) ;窗型 3例 (0 6 % ) ,直径分别为 8 0、9 0和 9 0mm ;管型 34例 (7 0 % ) ,平均直径 (5 4± 3 8)mm (0 8~ 2 0 0mm) ;串珠型11例 (2 3% ) ,平均最窄直径 (2 1± 0 5 )mm(1 0~ 3 7mm) ;指型 10例 (2 1% ) ,平均最窄直径 (1 5± 0 4 )mm(1 0~ 3 0mm) ;不规则型 5例 (1 0 % ) ,最窄直径分别为 1 2、2 1、3 2、4 0、6 0mm。结论 PDA形态变化较多 ,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张庆桥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凌坚徐仲英郑宏谢若兰戴汝平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造影术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远期疗效评价
2002年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 (MS)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30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严格的PBMV术后随访 ,包括超声心动图、胸片 ,临床心功能评价。平均随访时间 (6 .4± 1.4 )年。结果 二尖瓣口面积 (MVA)由术前的 (1.19± 0 .32 )cm2 增至术后的 (1.99± 0 .4 5 )cm2 (P <0 .0 1) ;随访 5年以上 ,MVA逐渐减小至(1.4 4± 0 .4 2 )cm2 ,较术后明显减小 ,P <0 .0 1;16例发生再狭窄 ,再狭窄率 5 3.3%。平均肺动脉压(PAMP)由术前的 (6 5 .3± 14 .1)mmHg降至术后的 (40 .0 3± 12 .6 9)mmHg ,P <0 .0 1;PBMV术心功能改善 1个级别以上者占 93.3% ,术后 5年以上随访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而未再次行介入或换瓣手术者占 73.3%。结论 PBMV术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MS患者也有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 ,作为一种良好姑息疗法可明显缓解此类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胡海波蒋世良戴汝平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郑宏凌坚谢若兰
关键词: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二尖瓣狭窄远期疗效肺动脉高压
Berman导管在复杂心血管畸形造影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Berman球囊导管在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复杂心血管畸形的患者 ,用Berman导管从静脉路径行选择性右心房室、肺动脉造影及导管检查 ,并通过室间隔缺损行左室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结果  15例检查均获得技术成功。左室造影能明确显示室间隔缺损相对于半月瓣位置关系 ,并鉴别出 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利用Berman导管的漂浮特性 ,在下腔静脉肝段缺如患者能完成其他导管难以实现的肺动脉造影测压。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患者 ,导管可自右心送达降主动脉完成顺行球囊阻断造影 ,清晰显示固有肺动脉及粗大体肺侧支的解剖及相互关系。本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Berman导管在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诊断中用途广泛 ,操作安全 。
张岩谢若兰吕建华蒋世良
关键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