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治国
- 作品数:17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肝样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近年来研究表明,在适宜的微环境下,骨髓干细胞不但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细胞和各种血细胞,而且还可以跨越胚层向外胚层起源的神经元细胞及内胚层起源的肝细胞、胰岛细胞等分化,称为"可塑性(plasticity)"或"横向分化(trans- diffferentiation)".本文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及其临床治疗肝系疾病做一综述.
- 刘志锋行治国丁亚楠陈强潘兴华
-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细胞分化细胞移植肝病
- 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脑出血( ICH)患者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自发的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特点等指标,采用GOS评分对患者出院时情况进行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 GOS 4~5分)和预后不良组( GOS 1~3分)。结果274例患者中145例患者预后良好,占总人数的52.9%,129例预后不良,占47.1%。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Tau蛋白(394.7±29.6 p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01.2±18.5 pg/ml)。血清高Tau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在ICH患者中,入院时血清高Tau蛋白水平是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素。
- 郝璞珩李娜金林张冬子贾卓鹏陈斌行治国
- 关键词:TAU蛋白脑出血预后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脑出血19例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13年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现就我科近8年来收治的19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贾卓鹏张冬子金林郝璞珩行治国陈斌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储备的实验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不同时期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变化。方法将1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盐水+乙酰唑胺(ACZ)组、SAH模型组和SAH+ACZ组,其中盐水对照组、盐水+ACZ组、SAH模型组和SAH+ACZ组又分为1 d、3 d、5 d、7 d 4个亚组,对各亚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不同时间大鼠皮层脑血流。结果 SAH模型组脑血流较空白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对照组与盐水+ACZ组之间的脑血流变化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AH+ACZ组与SAH模型组比较脑血流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下降,以5 d组为著。结论 SAH后不同时期脑血管储备功能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且二者具有相关性。
- 郝璞珩李娜金林张冬子贾卓鹏陈斌行治国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乙酰唑胺脑血管储备
-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情况,并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1年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变血管Vs、V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1年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脑梗塞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以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降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陈斌金林张冬子行治国郝璞珩闫志丰张滟
- 关键词: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预后
- 早期足量自由基清除剂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早期足量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对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入院后即刻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分别于发病1 w、2 w、3 w及12 w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评分及病死率等观察项目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足量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轻脑血管痉挛(CVS)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 金林郝璞珩王植海张冬子贾卓鹏陈斌行治国
- 关键词:动脉瘤自由基清除剂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
- 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创伤失血犬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犬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含量动态变化,为干细胞治疗战创伤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比格犬10只,采用手术方法切除左侧肾后,经肾动脉放血至血压60mmHg并维持30min。实验组(n=5)皮下注射GM-CSF5μg/kg,隔日1次,连续3次,对照组(n=5)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0、2、4、6、8、10d采集外周血,计数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CD3+、CD4+、CD8+、CD56+、CD34+、CD133+细胞比例和血清TNF-α、IL-1、IL-2含量。结果与0d比较,实验和对照犬在创伤失血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第4~6d达到高峰(P<0.05),然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细胞的比例均下降(P<0.05),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56+细胞的比例下降(P<0.05),到第4~6d达到最低(P<0.05),随后逐渐升高,至第10d时接近正常,其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4+、CD133+细胞比例均逐渐升高,至第2~4d达到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浆TNF-α、IL-1、IL-2的含量均逐渐升高,至第6d达到高峰(P<0.05),随后下降至第10d时接近正常。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可提高创伤失血犬外周血免疫亚群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提示具有保护创伤失血犬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潘兴华陈克久行治国杨勇琴屈璐赵熠庞荣清蔡学敏
- 关键词:创伤失血干细胞动员免疫功能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组、SAH+EGCG组、蛛网膜下出血+生理盐水组(SAH+NS组),每组各20只。SAH造模成功后1d、3d,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造模成功3d后,脑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脑细胞形态,并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试剂盒检测血清hs CRP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与其高度亲和的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的表达。结果:(1)SAH+EGCG组神经功能评分较Sham组明显降低,但较同期SAH组增高明显(P<0.05);(2)与Sham组比较,SAH+EGCG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但与同期SAH组比较,SAH+EGCG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3)与SAH组比较,SAH+EGCG组血清hs 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4)与SAH组比较,SAH+EGCG组脑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神经细胞水肿明显减轻,且坏死神经元减少,细胞核固缩明显减轻;(5)与SAH组比较,SAH+EGCG组脑组织BDNF、TrkB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EGCG能够有效的保护大鼠SAH后的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减轻预后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与其促进脑组织BDNF、TrkB的表达有关。
- 张冬子金林行治国陈斌闫中南
- 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神经功能
- 脑脓肿个体化手术治疗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69例脑脓肿,探讨脑脓肿手术病例的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69例脑脓肿的临床资料,采用立体定向穿刺术16例;开颅脑脓肿切除术25例;小骨窗开颅引流术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立体定向穿刺术治愈15例,1例复发;开颅脑脓肿切除术治愈20例,好转2例,3例复发。小骨窗开颅引流术治愈25例,好转2例,1例复发。结论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有无并发症、脑脓肿大小、部位、形态以及是否多发,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金林郝璞桁行治国张冬子贾卓鹏陈斌邢武军兰心强
- 关键词:脑脓肿手术治疗个体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有望产生结构与功能的双重修复作用被引量:1
- 2007年
- 学术背景:成年人脑海马齿状回和嗅球等部位发现神经干细胞后,彻底改变了传统发生生物学所认为的成熟神经元一旦受损就不能再生这一观念,但神经干细胞存在取材不便、受伦理学限制及免疫排斥等缺陷。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有望从组织结构功能上对坏死神经元进行修复。目的:归纳总结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8-01/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stemcells,cerebralinfarction,cerebralischemia,transpla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脑缺血,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8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脑缺血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外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近年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脑梗死的治疗。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方便,体外培养扩增快速,可通过静脉、动脉、立体定位注射和腹腔注射等途径移植入脑梗死模型动物体内,并且能够迁移至受损脑组织。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替代受损神经元,促进血管、轴突、髓鞘等再生,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机制修复受损脑组织。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基因载体,通过导入外源性基因,与基因治疗相结合治疗脑梗死效果�
- 行治国潘兴华朱兴宝杨勇琴杨仁华刘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