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谦
- 作品数:24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肠癌患者术中联合留置消癌平注射液与5-氟脲嘧啶缓释剂的疗效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结肠癌切除术中腹腔留置消癌平注射液与5-氟脲嘧啶缓释剂后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2011年收治的110例结肠癌切除患者,其中术中腹腔联合留置消癌平注射液与5-氟脲嘧啶缓释剂者58例,单独留置5-氟脲嘧啶缓释剂者52例,2组患者均随访3年,观察其不良反应及肿瘤复发率。结果 Dukes分期A期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的术后复发率均为0%;B期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16.7%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期患者分别为16.3%和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9.1%和18.3%,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腹腔联合留置消癌平注射液与5-氟脲嘧啶较单独使用5-氟脲嘧啶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能提高结肠癌根治术后的疗效。
- 王珂蒋谦翟启智
- 关键词:结肠癌消癌平注射液5-氟脲嘧啶
- MSP联合显微检测技术研究DNA甲基化、微核形成与肝癌风险
- 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提高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以及高危人群的风险预测,是降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HCC患者CDH1、GSTP1和R...
- 张元颖蒋谦陈森清顾荣民张晓梅朱明马国建
- 关键词:CDH1基因GSTP1基因RASSF1A基因微核
- 多西紫杉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 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及其调控基因c-myc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及其转录调控基因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加药多西紫杉醇24、48和72h后收集细胞,MTT比色法测定IC50值;分别采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和RT-PCR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Luciferase法检测hTERT启动子活性;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多西紫杉醇可以明显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的表达,呈一定的时效、量效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多西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抑制了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表达,同时对启动子转录活性调控蛋白c-myc表达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论:hTERT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和演进有关,癌基因c-myc可能通过参与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表达调控而调控hTERT mRNA表达。多西紫杉醇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可能与其抑制BGC-823细胞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和c-myc蛋白表达相关。
- 蒋谦陈环球周晓明何晓松戴美红俞军
- 关键词:基因,C-MYC
- 从我院乳腺癌收治情况谈乳腺癌“三早”的重要性
- 我院1970-1981十年间共收治乳腺癌手术病例609例,近七年多来(1992.7-2000.3)共收治1244例。我们将这二组病例进行了比较,并由此谈谈乳腺癌“三早”的重要性。 1970-1981年间收治的609例病例...
- 赵祥生唐金海蒋谦徐晓明龚建平
- 关键词:乳腺癌
- 文献传递
- 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处理
- 1997年
- 郑苏文曾志毅顾平王太洪蒋谦周建农
- 关键词:胃肿瘤青年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法探讨
- 2006年
- 目的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寻找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法。结果套叠式胰肠吻合17例,发生胰漏4例;捆绑式胰肠吻合24例未发生胰漏;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17例,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胰漏3例、胆漏1例、反复胆道感染3例、顽固性呕吐2例;Roux-en-Y方式重建消化道24例,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胰漏1例、胆漏1例。结论Roux-en-Y方式+捆绑式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比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 王太洪蒋谦文旭顾荣民郑苏文龚建平陈环球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术胰漏
- 胃神经内分泌癌与胃神经内分泌瘤及胃腺癌的CT特征及鉴别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G-NEC)与胃神经内分泌瘤(G-NET)及胃腺癌(G-ADC)的CT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消化科就诊的G-NEC、G-NET及G-ADC患者各15例,分别为G-NEC组、G-NET组及G-ADC组,对多个CT特征进行评估,以鉴别G-NEC与G-NET及G-ACD的影像学差异。结果 3组中存在差别的CT特征有肿瘤最大径(P=0.023)、肿瘤位置(贲门、胃底及胃体为上部,胃体中下部及胃窦为下部,P=0.020)、病灶数量(单发、多发及散发,P=0.003)、肿瘤边缘是否清晰(P<0.001)、黏膜是否完整(P<0.001)、淋巴结是否转移(P<0.001)、转移淋巴结最大径(P=0.008)和有无淋巴结的坏死(P=0.006);随后进行G-NEC与G-NET两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分析发现G-NEC的病灶更大[(4.72±1.73)cm比(2.08±1.02)cm,P<0.001)],位于胃体中下部及胃窦的概率更高(60.0%比13.3%,P=0.021),单发病例更多(100%比66.7%,P=0.042),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93.3%比20.0%,P=0.001)。G-NEC和G-ADC两组间的CT特征的单因素分析显示,G-NEC的转移淋巴结直径比G-ADC的大[(1.82±0.69)cm比(1.23±0.65)cm,P=0.045],G-NEC的肿瘤边缘较G-ADC清晰(60.0%比0,P=0.001), G-NEC的肿瘤黏膜较G-ADC肿瘤黏膜完整(53.3%比66.7%,P=0.014)。结论 CT的特征有助于G-NEC与G-NET及G-ADC的诊断。
- 蒋世烨华杰徐超蒋谦何晓璞
- 关键词: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腺癌CT检查
- 24例符合Amsterdam诊断标准的异时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符合Amsterdam诊断标准的异时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手术后生存情况、再次发生异时结直肠癌的风险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4例符合Amsterdam诊断标准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异时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与再次发生异时结直肠癌的随访资料,记录预后及探讨死亡原因。结果本组患者生存中位随访105个月,共有8位患者死亡,其中非肿瘤死亡3例、因肿瘤死亡5例(2例因肠癌去世,3例因肠外恶性肿瘤去世),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和53%,结直肠癌特异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2%。再次发生异时结直肠癌中位随访93个月,共有6例(25%)患者术后再发,5年和10年再次异时结直肠癌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5%和41%。结论符合Am?sterdam诊断标准的异时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预期较好,再次发生异时结直肠癌的风险较高。肠外恶性肿瘤和结直肠癌均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后异时结直肠癌和肠外恶性肿瘤的筛查或早期诊断都应该受到重视,手术治疗可以考虑扩大结直肠切除。
- 周欣杨柳张晓梅李东正朱明关心余东升仲坚蒋谦陈森清
- 关键词:术后生存
- 一种手术穿刺器辅助固定系统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术穿刺器辅助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伸缩臂、第一铰接轴、活动臂、第二铰接轴、固定手和固定环;所述伸缩臂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高度,利用所述伸缩臂、所述第一铰接轴、所述活动臂和所述第二铰接轴将所述固...
- 邵鹏蒋谦杨柳
- CT、B超在小肝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004年
- 顾荣民陆保成蒋谦王太洪
- 关键词:小肝癌术中定位B超CT外科手术肝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