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巧香
- 作品数:47 被引量:36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柘林湾溶解铁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2006年
- 对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水域痕量元素溶解铁(Fe)的含量进行详细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柘林湾水域Fe含量的周年平均值为0.165mg/L,高于国内其他河口或海湾,柘林湾所在饶平地区有铁矿可能是Fe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柘林湾Fe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湾外的含量高于湾内的规律,这与沉积物再悬浮有很大关系.本年度Fe含量高于上一年度与浮游植物对Fe的吸收减少以及降雨等气候条件有关.
- 杜虹何歆黄长江董巧香
- 关键词:FE
- 汕头市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被引量:33
- 2007年
- 对汕头市电子垃圾环境污染典型区域土壤中的铜、铅、锌、镉、铬、镍、砷和汞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重金属含量对土壤环境质量及其污染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在118个表层土壤样品中,有42个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为35.6%.超标金属依次为:Ni超标26.3%,Cu超标18.6%,Hg超标7.6%,As超标0.85%,其余重金属未超标.5个土壤剖面点共20个分层样品中,有7个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为35.0%.超标金属依次为:Ni超标20.0%,Hg超标15.0%,Cu超标10.0%.所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在0.32-6.08之间,平均1.26.受污染土壤占39.1%,其中重度污染为7.2%,中度污染为10.9%,轻度污染为21.0%.在汕头市各区域中,以潮阳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平均值最高(1.98),其余依次为金平区、澄海区、潮南区、龙湖区、濠江区和南澳县.环境污染、工农业活动以及污灌水是造成汕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汕头市土壤中,Cu、Pb、H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广东省、国家和世界的土壤背景值.采取控制源头,以综合治理方法促进土壤改良是恢复和改进汕头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 郭岩杨国义董巧香黄长江
- 关键词:土壤质量重金属污染评价
-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Ⅲ被引量:30
- 2001年
- 对1998年4月22—24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大规模赤潮海域之一的深圳湾的活体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水样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群落构成研究。结果发现,深圳湾赤潮水样里仍以甲藻为主,但硅藻也具相当的数量。其中,最占优种为无纹螺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其最高密度为3.6×107cells/L;其次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1.6×107cells/L、原甲藻(Prorocentrum)的6.1×106cells/L。另外,三宅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叉角藻(Ceratium furca)和红色裸甲藻(Gym. sanguineum)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其中,无纹螺沟藻、哈曼褐色多沟藻(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和链状裸甲藻(Gym. catenatum)为我国首次记录。赤潮样品中浮游植物总数量与甲藻所占百分比成正比,而与硅藻所占比例成反比。这说明深圳湾赤潮仍属于1998年春珠江口大规模裸甲藻赤潮的一部分,同时标志着此次珠江口大规模赤潮已开始走向消亡,其特征就是裸甲藻占绝对优势的赤潮群落开始被硅藻和其它甲藻所取代。
- 黄长江董巧香
- 关键词:甲藻裸甲藻赤潮珠江口
-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Ⅱ被引量:31
- 2000年
- 对 1998年 4月 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新鲜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此次赤潮共有 7种原因生物,全部属于裸甲藻类,其中最占优种三宅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和优势种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已在本系列论文的第一篇报道。本文报道其余 4种红色裸甲藻(Gym.sanguineum)、灰白下沟藻(Katodinium glaucum)、螺沟藻98型(Gyrodinium sp. type-98)和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其中,红色裸甲藻是此次赤潮的优势种之一,灰白下沟藻和多环旋沟藻在我国是新记录,螺沟藻98型则可能是新种。
- 黄长江董巧香
- 关键词:甲藻裸甲藻赤潮珠江口海洋污染
- 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9
- 2005年
- 柘林湾是粤东一个大规模海水增养殖区和赤潮重灾区.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对柘林湾及其周边水域(共设19个站位)进行的叶绿素a含量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a站位实测值年变化为0 01~3 26 mg/m3,均值为0 56 mg/m3.平面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湾顶黄冈河内与湾口外侧海域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湾内的,湾内外侧和东部水域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湾内内侧和湾西部的.结合同步调查的水化数据得知,柘林湾是一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的海湾,其原因可能与高密度、大规模海水增养殖业引起的水流不畅、水下光照减弱和养殖贝类的摄食等有关.柘林湾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夏季8月,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 月和2002年7月,其中2002年7月的叶绿素a含量仅为2001年7月的1/10左右.这种巨大的年际间变化显然与2001~2002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粤东地区于2002年春夏期间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径流剧减和调查海区浊度大幅升高有关.
- 黄长江董巧香吴常文王壮雄周凯
- 关键词:叶绿素A
-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扩增方法的建立
- 2018年
-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扩增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培养体系中宿主菌浓度、噬菌体效价、培养时间及氯化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扩增的影响,确定最佳噬菌体扩增条件。结果经优化后,扩增培养体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宿主菌浓度为1×10~7个/mL,噬菌体效价为1×10~3 PFU/mL,扩增培养6~8 h,噬菌体效价达较高水平,氯化钙对噬菌体扩增无影响。结论建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扩增方法,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治疗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谢安平魏东陈成董巧香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扩增
- 1997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与生态学特征被引量:79
- 1999年
- 1997年11月底和12月19—25日对同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发生于广东饶平县柘林湾及南澳岛周围海域的大规模赤潮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是棕囊藻Phaeocystispouchetii。这种赤潮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游泳单细胞和群体胶质囊2个生活阶段。游泳单细胞为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6.0—7.2μm,有2根不等长的鞭毛和1根定鞭丝。群体胶质囊为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110μm—2.6cm。直径在150μm以下的小胶质囊呈略似实心的球体,细胞分布不均,大小只有3.1-5.2μm;当直径大于200μm后,胶质囊已呈中空状,细胞均匀地分布在胶质囊表面,细胞大小增至62-7.4μm,群体胶质囊细胞内的2个林状叶绿体沿着细胞周壁相向嵌合。在赤潮高峰期,棕囊藻胶质囊遍布柘林湾,湾外的赤潮带达十数公里长,细胞密度最高为25×108cells/L,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99.7%。此次赤潮的诱因主要是受1997—1998年度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冬季气候反常,气温升高,东南风频。
- 黄长江董巧香郑磊
- 关键词:棕囊藻有害赤潮东南沿海生态学
- 一种鱼类精子抗凝集保存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精子抗凝集保存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人类精浆的获得;2)人类精浆的纯化;3)鱼类精子抗凝保存液的制备。本发明方法所制备的鱼类精子抗凝集保存液不仅能有效对抗鱼类精子凝聚所引起的...
- 董巧香黄长江危林丹白承连陈元红陈将飞林函刘静
- 文献传递
-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被引量:8
- 2007年
-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cells/dm^3,总均值为3.3×10^5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cells/dm。则有4份。以大于10^6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 黄长江王超董巧香林小苹
-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种群动力学赤潮
- 1998年春季珠江口海域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I被引量:55
- 2000年
-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活体水样 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优势种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宅裸甲藻 (Gymnodinium mikimotoi)是此次赤潮的最优势种,最高密度达到 7.6 × 106cells/L。另两种优 势种为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其最高密度分 别达到 1.1× 105cells/L和 104-105cells/L。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死后或用 福尔马林固定后细胞要么立即裂解,要么变形缩小。有些种类如螺旋螺沟藻在固定样品中找 不到其踪迹,因而无法精确计数。本文描述的3种赤潮藻在细胞、色素体、核、上锥沟和链状群 体等形态构造及外观上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细胞比日本海域产的稍小。 这可能与珠江口海域纬度较日本低有关。电镜照片显示三宅裸甲藻有一明显的上锥沟,斯氏 多沟藻则营养细胞和孢囊同时存在。
- 黄长江董巧香
- 关键词:甲藻裸甲藻赤潮珠江口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