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辂
- 作品数:53 被引量:3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0年
- 终末期肝病是急性或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目前,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因其成本高及排斥反应等不足使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研究显示干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且能支持受损肝脏的再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 孙文静王军胡辂兰春慧陈东风
-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肝细胞终末期肝病
- 肝细胞色素P4501A1、2E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肝细胞色素P4 5 0 1A1、2E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高脂饲料诱导 4 0只大鼠脂肪肝模型中P4 5 0 1A1活性 (7 乙氧异唑O 脱乙基酶 ,EROD)和 2E1活性 (苯胺羟化酶 ,ANH) ,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细胞色素P4 5 0 1A1、2E1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其mRNA表达。结果 脂肪肝 2、4、8和 1 2周EROD活性分别为(32 5 .0 7± 5 9.6 8)、(345 .2 5± 4 9.2 8)、(4 6 8.95± 5 5 .2 8)和 (5 4 8.6 8± 4 3.2 5 )nmol·mg-1 ·min-1 ,与正常对照组的 (2 6 0 .4 2± 35 .32 )nmol·mg-1 ·min-1 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1 ) ,脂肪肝 2、4、8和 1 2周ANH活性分别为 (6 35 .6 8± 6 5 .4 8)、(735 .4 5± 76 .89)、(887.4 5± 85 .6 5 )和 (95 6 .5 8± 84 .4 7)nmol·mg-1 ·min-1 ,与正常对照组的 (5 0 0 .2 5± 78.34)nmol·mg-1 ·min-1 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1 ) ,肝细胞色素P4 5 0 1A1、2E1基因表达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 脂肪肝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能与肝细胞色素P4 5 0 1A1、2E1表达有关 。
- 史洪涛陈东风熊仁平胡辂
- 关键词:P450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ANHE1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肝细胞生成素核受体的确定及特性
- 2003年
- 目的:肝细胞生成亲(HPO)特异性刺激肝细胞增生的信号转导存在特异性核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利用^(125)I标记的HPO,通过受体结合和特异性竞争抑制实验及Scatchard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核抽提物中核受体。结果: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核抽提物中存在核受体,核受体数量分别为1.7×10~9/g、和5.0×10~9/g,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35pmol及12pmol,且存在数量上和亲和力的差异,此结合不能被EGF、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所竞争抑制。HepG2细胞放射自显影显示HPO核受体的存在。结论:HPO促肝细胞增生作用可以通过肝细胞核受体介导。
- 王阁陈东风胡辂王军樊丽琳张晓荣
- 关键词:肝细胞生成素肝癌核受体转录活性
- 瘦素及其肝脏受体在大鼠NAFLD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Wistern雄性大鼠36只,体重在(200±20)g/只,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F组)与正常对照组(C组)。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基础饮食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设4、8、12周3个时相点。动态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瘦素浓度,光镜下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并进行脂肪变分度及炎症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瘦素受体在正常大鼠肝脏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表达量。结果F组肝脏体积显著>C组(P<0.05);F组的大鼠血清瘦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血清瘦素浓度有升高趋势;瘦素受体的表达在高脂饮食早期即有增加,且在肝脏的表达随着肝脏脂肪变的加重有增加趋势,尤其在重度脂肪肝肝细胞中表达明显。结论血清瘦素浓度在大鼠NAFLD的形成中逐渐升高,瘦素受体在NAFLD形成过程中在肝脏表达上调,瘦素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NAFLD肝脏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
- 樊丽琳陈东风胡辂王军兰春慧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瘦素瘦素受体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X受体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肝X受体α(LX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二者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模型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RCR)和Western blot法动态观察NAFLD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基因和蛋白表达,从第2周开始增加,12周时升高最显著(P<0.01),与脂肪肝进展程度一致。结论LXRα和SREBP-1c的表达变化与NAFLD的形成密切相关。
- 艾正琳陈东风史洪涛胡辂王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X受体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代谢紊乱
- bcl-2、bax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凋亡蛋白bcl-2、bax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脂饮食组(F组)、正常饮食组(C组)大鼠4、8、12周肝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检测bcl-2、bax在肝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F组4周肝细胞凋亡百分数(4.20±0.40)与C组肝细胞(4.10±0.30)无明显差异,但F组8、12周肝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增加,分别为9.20±0.40、11.60±1.10,C组8、12周分别为4.30±0.30、4.3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bcl-2、bax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增高,尤以F组8周及12周增加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脂肪肝的进展,bcl-2/bax比率逐渐下降。结论在NAFL发生过程中,bcl-2、bax均被诱导,但二者表达的相对比例异常,参与了对NAFL肝细胞凋亡的调控。
- 樊丽琳陈东风胡辂王军兰春慧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BCL-2BAX凋亡
- 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肝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饲料2、4、8和12周组(其中每组各8只);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aspase-3在肝脏表达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色素C以及caspase-3含量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4~12周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饮食组肝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随着脂肪肝的加重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饮食组细胞色素C含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以12周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肝细胞损伤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参与了其调控过程。
- 史洪涛李陶陈东风胡辂王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凋亡线粒体细胞色素CCASPASE-3
-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1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0.4×109个/L ,细胞分类超过0.05%;其病因多种多样,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均可致该病,部分病因未明[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以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等)为突出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亦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其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导致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容易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本研究回顾本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内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善的1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 李丽陈东风樊丽琳胡辂彭安国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消化道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治非特异性反应
- 胃体神经内分泌瘤2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 2013年
-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腹胀3年,加重10d"入院,近3年间断出现进食后上腹胀,无腹痛、腹泻,当地医院曾胃镜检查考虑胃溃疡,药物治疗间断好转,近10d腹胀再发,当地复查胃镜提示:胃体息肉。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未见异常体征。本院超声胃镜提示:胃体壁第二层低回声欠均质肿块,超声切面大小约1.1cm×0.5cm,
- 傅鑫胡辂邢寒阳颜綦先陈东风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胃体诊治胃镜检查异常体征超声胃镜
-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Helicobacter pylori的细菌学特征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细菌学特征. 方法:采集手术切除的病理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新鲜胆囊标本黏膜刮片,接种于H pylori培养板,培养及鉴定后与胃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化反应、免疫组化、PCR 扩增、电镜观察等方面比较. 结果:分离出3株细菌,经形态学观察、生化反应、抗H pylori抗体免疫组化染色,H pylori尿素酶A、B基因扩增及电镜观察证明他们是H pylori,与同一患者胃内H pylori比较,除胆囊内H pylori尿素酶活性低于胃内H pylori外,其他性质均相同. 结论:推测胆囊内H pylori可能主要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进入胆囊.
- 陈东风胡辂易萍刘为纹房殿春曹红
- 关键词:细菌学胃内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