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轮杰

作品数:6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针
  • 1篇电针疗法
  • 1篇短潜伏期体感...
  • 1篇血管
  • 1篇血视网膜屏障
  • 1篇氧合
  • 1篇诱发电位
  • 1篇在体
  • 1篇早期物理治疗
  • 1篇针刺
  • 1篇针疗
  • 1篇针疗法
  • 1篇肢体
  • 1篇肢体运动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微血管
  • 1篇体感
  • 1篇体感诱发电位
  • 1篇体外膜氧合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4篇罗轮杰
  • 2篇罗本燕
  • 1篇毛琳
  • 1篇陈作兵
  • 1篇俞莹
  • 1篇纪芳
  • 1篇唐敏
  • 1篇郑晓红
  • 1篇张玲菊
  • 1篇史红斐
  • 1篇张璞
  • 1篇张天芳

传媒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加速康复外科...
  • 1篇2008年浙...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现状被引量:4
2014年
视网膜(retina)又称为外周脑,从胚胎学角度来看,是间脑的外延部分.在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与大脑有着相似的血管生成模式[1-2].由于视网膜微血管与大脑的微血管具有同源性,视网膜微血管异常能够反映脑微血管的变化[3].
罗轮杰罗本燕
关键词:视网膜微血管认知功能障碍血视网膜屏障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N20、N18消失在脑死亡判断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LSEP)N20、N18在脑死亡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我国《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征求意...
张玲菊罗本燕唐敏罗轮杰纪芳
文献传递
1例80岁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患者在体外膜氧合下的早期物理治疗介入
2022年
本病例报告中的患者是1例80岁女性,2020年1月19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因为病情严重,患者接受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抢救治疗。经过治疗团队的评估,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开始在康复小组的指导下进行早期物理治疗。经过38 d的治疗,患者能够独立行走4 m,并于2020年3月16日出院。该案例的成功救治经验表明,早期的物理治疗介入是安全可行的,可加快重症患者的恢复,最终患者成功脱机出院。此外,我们的成功救治经验为目前ECMO支持下患者早期物理治疗康复方案的研究提供了临床数据。
陈锦秀毛琳俞莹罗轮杰邹礼梁陈作兵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早期物理治疗
偏瘫侧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 观察偏瘫侧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偏瘫侧针刺疗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8.40±7.60)分和(72.45±12.6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侧电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
史红斐罗轮杰戚斌杰张璞郑晓红张天芳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