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万
- 作品数:23 被引量:13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政治问题法律化及其限度被引量:4
- 2016年
- '政治问题法律化'是法学界的用语和主张,但是此主张与现实趋势之间存在张力。'政治问题法律化'并不意味着取消政治问题,而是法律和司法需要凭借政治力量获得正当性。政治和司法之间应有合理的边界,'政治问题'是关于司法审查边界的理论,即司法应该对于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的问题不予审查。'政治问题法律化'与法院的政治功能并行不悖,二者在不同方向上廓清司法和政治的关系。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司法对政治干预的方式、力度和范围均应该受到限制,尤其是司法应该具有保守和自制的性质。对于中国政治与法律的关系而言,应将'政治问题法律化'的主要任务交由立法机关完成,法院应正确定位与承担自身的政治功能。
- 王理万
- 关键词:政治问题司法审查政治功能
- 精神文明的共和视角解读——对于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的解释被引量:1
- 2013年
- 我国宪法第24条的"精神文明"条款应从培育公民共和精神的角度进行解释。精神文明建设不独为意识形态的教化需要,更是共和国对公民德性的要求和培育。人民共和国意在克服现代国家的"道德冷却",重新树立起美德的旗帜,回归到古典共和传统下对公民德性的倚重。人民共和国作为公民美德的生发机制,通过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自由和个人权利,使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和美德教育,塑造共和语境中公民特有的德性。
- 王理万
- 关键词:精神文明共和精神公民美德公民权利
- 中国宪法中的战争规范及其意涵
- 2013年
- 一国宪法为战争的发动、和平的维持预设了基本条件和制度,在中国宪法中也规定了多项战争规范。事实上,中国历部宪法文本勾画了战争与制宪的关系:即制宪作为战争的结果和目的,而战争成为制宪的必要手段与方式,连接二者是人民在革命和制宪中的主体地位。军队在中国宪法中处于关键且特殊位置,因为军队不仅事实上主导了建国战争,而且从法理上参与了建国制宪。宪法强调公民效忠与保卫国家的义务,但此义务也恰恰是公民政治地位的体现。宪法在战争权的分配方面形成了复杂的宪制安排,意在保证战争权高效审慎地运作。概言之,宪法中的战争规范指向"为谁而战"的问题,体现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双重宪法逻辑。
- 王理万
- 关键词:宪法战争建国公民义务国家权力
- 香港基本法研究的知识生产与价值反思
- 2017年
- 香港基本法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实用主义的基本法研究提高了基本法学的务实性和操作性,使得基本法研究嵌入中央对港政策的形成与诠释的权力脉络之中;国家主义的基本法研究契合了政治现实的发展趋势,为政治言说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将国家视野和国家利益带到学术研究之中。然而这两种基本法研究立场在理论和现实中也面临一系列悖论和诘难,由此需要在香港政治转型的背景下,接续实用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基本法研究的积极价值,建构立宪主义的基本法研究。立宪主义的基本法研究通过发现香港的新价值,重述基本法的宪制和政治内涵,引导香港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兼容中央政府意志和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体现审慎渐进的原则,促成宪法在特区的适用,并最终导向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个人尊严得到完善保障。
- 王理万
- 关键词:实用主义国家主义立宪主义
- 台湾地区人才西进大陆现象研析被引量:5
- 2019年
- 自1980年代以来,大陆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措施,促进台湾人才西进大陆。2018年“惠台31条”及其“地方版本”的出台,特别是废除就业许可证制度和开放申请居住证制度,为台湾人才赴大陆发展提供了全面和稳定的政策平台,形成了在政策环境、发展潜力、权益保障、配套措施和包容性环境等方面持续性吸引力。然而,相关制度仍有发展完善的空间,包括解决台湾人才的编制问题,放宽就业创业的政策限制,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和风险提示,提高惠台政策发布的整合度和多样性。持续性和大规模的台湾人才西进大陆,将发展成为内地城市对于台湾高层次人才的制度竞争,重塑两岸人才和发展格局,倒逼台湾当局调整其两岸政策。
- 王理万
- 中国议会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制度形式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议会外交从初创到繁盛,期间经历了反复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国议会外交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人大对于政府外交政策监督的强化。同时也是权力机关代表人民意志直接参与外交事务的过程。
- 王理万
- 关键词:政府外交议会外交事务人民意志权力机关
- “港独”思潮的演化趋势与法理应对被引量:5
- 2017年
- 近年来极少数"港独"分子正在积极建构其理论体系,试图从法理上证成"港独"的合理性。"港独"理论呈现三种演变趋势,即从民主回归到民族自决、从香港城邦到革新保港、从文化本土到政治本土。"港独"分子试图曲解国际条约中有关"民族自决权"的条款,为"港独"寻求国际法基础和国外势力支持。事实上,由于香港居民无法构成独立民族,并且香港也并非联合国认可的殖民地或非自治领土,因而"民族自决权"无法适用于香港特区。反击"法理港独"需要遵循法治的方式,判定"港独"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宪法在特区的实施、总结基本法解释的原则和技术、落实中央权力在香港常态化运行等方式,增强香港居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树立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从根本上遏制"港独"势力。
- 王理万
- 关键词:民族自决国家认同本土意识分离主义
- 行政诉讼与中央地方关系法治化被引量:14
- 2015年
- 行政诉讼制度不仅意味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也意味着中央权力对地方权力的监督和控制。行政诉讼具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法制统一、协调地方竞争、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建立起中央司法权对地方立法与行政的制衡,保障了国家法制的统一。通过审查地方政府行为和立法的合法性,行政诉讼制度可以规制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限制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确保地方竞争在中央的可控范围之内。此外,经由司法政策和具体案件的裁判,行政诉讼成为中央与地方之间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式。从国外的经验观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司法监督,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协调处理地方政府间的矛盾。而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法修改,也为其上述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制度契机。
- 王理万
- 关键词:行政诉讼央地关系司法审查
- 《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视角解读——民事纠纷下的信仰冲突被引量:1
- 2010年
- 以"法律与文学"作为研究进路,通过对《威尼斯商人》的文本解读,揭示为民事纠纷所掩盖的宗教矛盾和信仰冲突,并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之中,发掘现象背后的真相。通过这种分析阐明宪法规定信仰自由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并指出我国宪法关于宗教问题规范的合理性及其改进方式。
- 王理万
- 关键词:信仰自由宪法基本权利
- 香港“双普选”理念的三重辨正
- 2015年
- 在香港"双普选"问题上存在三重迷思:将双普选视为重塑认受性的根本措施、民主化的唯一形式,并希望藉由双普选提高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事实上,双普选对于提高特区政府的认受性作用有限,其认受性客观上来源于中央政府通过基本法的授权,主观上依赖其施政表现。双普选仅是香港民主化的形式之一,应在实现普选的同时促进公民参与精英治理等多元民主形式,强化国家认同意识,协调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此外,双普选也不意味着自动实现高效管治,二者在制度目标上存在差异。双普选将会使得香港的政治和管治更为复杂,普选后的行政长官与政府应该致力于超脱政治派别和民粹主义的支配,建立具有自主性的责任型政府,充分发挥"行政主导"的体制优势,制定具有长远性的经济决策和管治方案,形成绩效型和选举型良性互动的政府体制。
- 王理万
- 关键词:民主化管治行政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