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嵩

作品数:39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11篇动脉瘤
  • 9篇血管
  • 7篇栓塞
  • 7篇出血
  • 6篇颅内
  • 6篇脑室
  • 6篇颈动脉
  • 5篇入路
  • 5篇脑室出血
  • 4篇血管内治疗
  • 4篇血性
  • 4篇神经内镜
  • 4篇手术
  • 4篇缺血
  • 4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脑积水
  • 4篇内镜
  • 4篇经鼻入路

机构

  • 34篇天津市第一中...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39篇王嵩
  • 31篇李牧
  • 17篇肖福顺
  • 8篇杜宏生
  • 7篇冯学泉
  • 7篇万晨光
  • 6篇王金环
  • 6篇张丙杰
  • 6篇郭睿
  • 5篇王文治
  • 3篇盛志国
  • 3篇王晨
  • 3篇罗仲秋
  • 3篇夏爽
  • 3篇冯振广
  • 3篇马光铄
  • 2篇李伟
  • 2篇郭睿
  • 2篇王利
  • 1篇孙丰源

传媒

  • 6篇天津医药
  • 3篇当代医学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应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积水患者,全麻下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31例术后1周脑室明显缩小23例(56.5%);略有缩小5例(21.7%);无缩小3例(21.7%)。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6例(73.9%);症状缓解不明显5例(26%),经过调压后症状缓解。本组术后需调整阀门压力的患者10例(43.4%)。结论应用体外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嵩李牧肖福顺赵林珊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
合并脑室出血的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2003年
杜宏生肖福顺王嵩李牧
关键词:脑室出血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
联合CTA、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血管搭桥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7
2012年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血管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系统特别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早期准确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进行进一步正确治疗至关重要。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不仅可评价动脉斑块的位置、斑块的性质,明确脑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还可定量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本研究采用CTA及CTP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前后脑组织血流动学变化。
王嵩夏爽李牧郭睿
关键词:CTA颅内外血管搭桥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合并脑室出血的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的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66例合并脑室出血的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本组66例患者均成功栓塞...
郭睿李牧肖福顺王嵩杜宏生
关键词:脑出血动脉瘤
文献传递
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Rosai Dorfman病一例报道
2020年
Rosai Dorfman病是一种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清,多发生于淋巴结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少见,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罕见[1]。现报道1例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Rosai Dorfman病,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男性,39岁,主因左下肢不适18个月,腰部、左下肢疼痛半年,右下肢疼痛半个月,于2018年10月8日收治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入院前18个月,健身后出现左下肢不适,未予特殊处理。于入院前半年,间断出现腰部僵直、疼痛,伴左下肢疼痛,呈放射状,由左侧臀部,沿大腿后部向左小腿、左脚面放射,劳累时明显,休息后缓解,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休息,不能平卧,行走困难,给予针灸、按摩等处理后未得到缓解。于入院前半个月,出现右下肢疼痛。既往发现高血压4年,未规律服药,无特殊家族史。
马光铄张丙杰王嵩
关键词:椎管淋巴结
带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夹层动脉瘤一例
2007年
笔者收治1例左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夹层动脉瘤,采用球囊栓塞TCCF后出现似性动脉瘤,以带膜支架一次治疗假性动脉瘤与夹层动脉瘤,并且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冯学泉肖福顺王嵩王文治李牧
关键词:颈动脉海绵窦瘘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外伤性TCCF球囊栓塞
创伤性椎动脉断裂介入栓塞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6年
创伤性开放性椎动脉损伤处理比较棘手,尤其是椎间孔开放性损伤后,出血极为汹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快速有效的外科治疗。而目前对于创伤性椎动脉损伤的救治尚无统一规范。椎间孔开放性骨折、椎动脉断裂后出血的压力差和失血量非常大,单纯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探查止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如椎动脉回缩到椎间孔,很难结扎出血断端血管,可能需要磨除部分椎骨,可能导致新的血管神经损伤。而伴随介入设备不断更新进步,及医师对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日益熟练的掌握,介入栓塞治疗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纯的血管探查结扎术,若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取得更好效果。本例患者由刀砍伤所致,是一典型病例,笔者先尝试传统血管探查结扎无果,最后采用介入的办法对断裂回缩的椎动脉断端进行致密栓塞,再探查确认栓塞满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冯振广郑首学常斌鸽王嵩王晨盛志国周宝生万晨光李牧
关键词:栓塞治疗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间的关系。方法对49例临床诊断DAI的患者常规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DWI和SWI扫描,分析其各自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比较各序列DAI病灶的检出率和检出体积差异,并与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score,G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WI较其他序列能更清楚、更多地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P〈0.01),而DWI较其他序列能更清楚、更多检出水肿灶(P〈0.01)。SWI、DWI检出病灶体积均明显高于T1WI和T2WI,前两者比较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WI检出病灶数量和体积、DWI检出病灶数量以及脑白质、皮髓交界区、小脑、脑干、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等易损区检出病灶数与人院时GCS、检查前1hGCS及出院后随访GOS之间呈负相关(P〈0.05),DWI上病灶体积与检查前1hGCS及出院后随访GOS也呈负相关(P〈0.01)。结论SWI和DWI序列能非常敏感而有效地检出外伤后DAI患者的脑内微小出血灶和水肿灶,进而为DAI的早期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帮助。
冯振广李牧夏爽冯学泉王嵩杜宏生柴超王利万晨光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成像
CT测控温度下的热靶向化疗实验研究
李牧张丙杰高晶杨志强夏爽肖福顺冯学泉王嵩
热靶向化疗中温度测量困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也给相关的基础研究带来困难。我们创造性利用CT进行测控温度,探索解决热疗测温的难题,同时进行热靶向化疗。利用热敏脂质体的温度相变特性和包封特性,将CT造影剂和化疗药...
关键词:
关键词:热敏脂质体造影剂
鞍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急性卒中合并急性脑积水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马光铄刘云阳万晨光张丙杰王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