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伟业

作品数:2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司马相如
  • 6篇文学
  • 3篇文化
  • 3篇文体
  • 3篇西南夷
  • 3篇辞赋
  • 2篇音韵
  • 2篇散文
  • 2篇散文化
  • 2篇社会
  • 2篇社会环境
  • 2篇审美
  • 2篇审美观
  • 2篇述论
  • 2篇俳谐
  • 2篇魏晋
  • 2篇文学观
  • 2篇文学观念
  • 2篇汉代
  • 2篇汉唐

机构

  • 14篇四川文理学院
  • 6篇四川大学
  • 2篇达县师范高等...

作者

  • 21篇熊伟业

传媒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求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天府新论
  • 1篇达县师范高等...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康定民族师范...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 1篇西昌学院学报...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全国商情
  • 1篇兰台世界(下...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司马相如研究
汉赋最重要的作家当属司马相如,他不仅是汉赋的集大成者,其个人形象也集中体现着古代文人的诸多本质特征。从文学创作来说,司马相如赋作典型地体现着艺术追求与政治要求的矛盾;从文人形象来说,司马相如一生行迹又体现着个人性情与伦理...
熊伟业
关键词:司马相如音韵结构文学评价
论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与辞赋散文化及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关系
2004年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熊伟业
关键词:辞赋散文化西汉文学审美观
西汉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年代辨正被引量:2
2008年
《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初通西南夷的史实有若干含糊不清之处,颇难清理,历代注解也多有歧异。其中重要问题之一,即初通西南夷应在"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置犍为郡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但自《汉书》起就误作"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通西南夷、置犍为郡"虽是《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等名著所言,但本属于疏忽失误,却影响深远广泛,有必要深入考辨。
熊伟业
三国魏晋俳谐文述论
2007年
俳谐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发展到三国魏晋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并且普及到全社会,作者辈出,评论纷起,名作众多,嘲讽所指越来越深入,形式越来越完善,成为俳谐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期。
熊伟业
关键词:魏晋
西汉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的两个问题被引量:1
2008年
《史记》、《汉书》所载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过程中有些问题不甚清楚,甚至有抵牾之处。其中,两人出使时所任官职到底是中郎将,还是郎中将,征发郡数是两郡,还是三郡或四郡就是矛盾。文章将对此予以阐述。
熊伟业
汉大赋体制形成过程中的时代因素被引量:2
2007年
汉大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和汉代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文体的继承发展因素之外,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具体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汉大赋的内容和形式,帝王的提倡、贵族文士的具体生活状态、文化教育发展、政治制度的具体规章、文学审美观念的特定形态等等都决定着汉大赋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熊伟业
关键词:社会环境文学观念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校读被引量:1
2007年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散文名篇,《史记》、《汉书》、《文选》均载录,但文字并不完全一致。《史记》、《汉书》、《文选》各注本、近年出版的《司马相如集校注》也大都提到《喻巴蜀檄》诸本文字间或有异,但并未对歧异处全部加以解释,甚或解释有误,乃至有未提及其歧异处。本文即对《史记》、《汉书》、《文选》所载《喻巴蜀檄》进行校读以及试作解释。
熊伟业
关键词:司马相如校读
“以大为美”是对“巨丽”的误读被引量:1
2012年
"以大为美"是闻一多先生在欣赏《天问》时的感想,后人作为汉赋甚至汉代艺术的审美观念而广为引用。"巨丽"一词所指并不是"以大为美",作者本人以及先秦两汉也未有"以大为美"的意识,历代几乎都在"极丽、壮丽"意义上使用"巨丽"一词。"以大为美"是对"巨丽"注解的误读。以大赋为代表的汉赋的审美观念,应以"繁类以成艳"为妥。
熊伟业
关键词:误读
《难蜀父老》的双重主题被引量:1
2011年
一、写作缘由 《难蜀父老》是为“通西南夷”而写的两篇文章的第二篇,相当于《喻巴蜀檄》的续作。事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熊伟业
关键词:双重主题司马相如西南夷续作用事
魏晋时期的入神观念与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被引量:1
2007年
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有现实与想象两个层面意识的交汇,既诱惑于洛水女神清丽脱俗的风姿韵态,又停止于礼教背后的禁锢现实的暗示。人神交接既是曹植的美感情感需求,也是曹植及魏晋时期士人超脱现实、灵魂救赎的途径之一。
熊伟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