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群山
- 作品数:51 被引量:184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路径对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2种不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路径对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行介入封堵术的VSD患儿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手术路径实施VSD封堵术观察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结果圈套器在肺动脉内抓取导丝的手术路径较圈套器在上腔静脉内抓取导丝的手术路径,血氧饱和度下降更为明显。结论在VSD封堵术中,采用圈套器在肺动脉内抓取导丝的手术路径,对血氧饱和度有显著影响。
- 丁薇鲍云沈群山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血氧饱和度患儿
- 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降低隐源性脑卒中复发率的回顾性随访观察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封堵术在降低隐源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的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188例,根据是否进行经皮卵圆孔封堵分为封堵组和非封堵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结果188例患者中104例行经皮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10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7%,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年均没有复发脑卒中,无死亡患者。非封堵组84例,随访2年复发21例,复发率25%。结论经皮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可有效降低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且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术后不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 龙恺张刚成沈群山李丁扬
-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
-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与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选择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138例,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8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微创封堵治疗56例(外科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82例中2例封堵失败,手术成功率97.6%。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14.6%。手术时间(30.18±18.24)min,术后住院时间(6.88±0.35)天,住院费用(3.01±0.11)万元。外科组56例微创封堵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88%,7例术中封堵失败转常规开胸手术,发生并发症29例,并发症发生率51.8%,手术时间(79.87±23.58)min,术后住院时间(6.72±1.05)天,住院费用(3.26±0.23)万元。随访2~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不用输血。外科微创封堵无需照射放射线,可在术中随时改变治疗方案。
- 张刚成沈群山尚小珂王利军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
- 儿童房间隔缺损术后用药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外科修补术后用药的效果。方法:26例ASD患儿行外科修补治疗,据出院后(手术8d后)用药特点,分为停药组(出院即停药)和服药组(继续服药1个月),观察两组术前、术后4d及3个月临床及超声复查结果,比较其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左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d即有右心室缩小(P<0.05),术后3个月左室大小较术前明显增大(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儿童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快,远期疗效与出院后是否继续用药无关。
- 姚艺沈群山王利军
- 关键词:儿童房间隔缺损心室功能
-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时行介入封堵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43例(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均为右心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术组21例,外科修补手术组22例。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长度、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容积、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较大残余分流、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瓣膜损伤;次要并发症包括:一过性心律失常、切口愈合欠佳、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包切开综合征,无需处理的微量残余分流等)、术后住院时间(d)、住院总费用(万元)、手术时间(min)、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1)43例并发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均一次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部分病例反流即刻消失。两组中,每组手术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小时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修补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修补手术组略低于介入封堵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住院天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外科修补手术组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次要并发症1例,为微量残余分流,无需处理。介入封堵组手术成功率100%,次要并发症1例,为主动脉瓣轻微反流,无需特别处理。(3)术后随访3~12个�
- 尚小珂柳梅张刚成沈群山彭婷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三尖瓣反流介入封堵外科手术
- 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观察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中的左心引流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9例接受V-A ECMO治疗时以房间隔造口手术进行左心引流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2~72岁。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记录患者基础资料、手术数据、转归与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平均手术时间42.2 min。术后出现前纵隔血肿1例。ECMO辅助期间无肺水肿或血栓形成事件,无再做治疗关闭房间隔造口。结论经皮房间隔造口手术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左心引流,利于严重左心衰患者术后恢复。
- 李丁扬张刚成沈群山刘燕曹乃文周岳廷
- 关键词:房间隔造口术房间隔穿刺体外膜肺氧合
- 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血管一站式镶嵌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5.7)kg,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全组患者在术前行64排心脏增强CT检查,肺血管无不良发育,McGoon指数为1.7±0.6, Nakata指数为176.7±7.3。76例初步筛查有体肺侧支血管,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漏诊,术后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5.1%。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侧支血管直径最小2.5 mm,最粗9.4 mm,平均(5.3±2.1)mm。每例患者最少放置弹簧圈2枚,最多21枚,平均10.2枚;其中一支血管最多置入弹簧圈9枚。封堵血管最少1支,最多11支,平均3.7支。1例患者术后出现侧支血管再通(或出现新的侧支血管),再入导管室行侧支封堵术。术后1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3例出现肺水肿。75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均存活。4例TOF行心内修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好于Ⅱ级。结论合并有体肺侧支的TOF患者在围术期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技术处理体肺侧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 卢蓉尚小珂沈群山张刚成
-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
- 成人法洛四联征围术期特点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总结成人型法洛四联征(TOF)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围术期转归,指导预见性治疗。方法选择成人和儿童型TOF各56例,对围术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成人TOF特点。结果成人TOF缺氧发作次数与儿童比较无差别,而紫绀程度重、咯血事件多,体肺侧支血管数目较儿童明显多。手术死亡率无差异,而术后残余漏多,呼吸机支持时间显著长于儿童型。结论成人型TOF手术指征与儿童相同,因侧支循环多及右室心肌纤维化,术后容易出现右心功能衰竭、低心排、灌注肺、出血等,对其体肺侧支封堵或结扎,加强监护,针对性进行处理。手术成功率满意。
- 姚艺沈群山牛冰陶凉于伟
- 关键词:法洛四联征围术期
- 经桡动脉与经股静脉路径建立轨道后介入封堵成人室间隔缺损一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女,36岁,以“心慌、气短2年,加重10 d”入院。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X线胸片示:双侧肺血增多,左心增大。心胸比率:0.50。心脏彩超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5 mm,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Holter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为成年女性,要求行VSD封堵术。
- 王利军沈群山张刚成姚艺尚小珂肖书娜
- 关键词:桡动脉股静脉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
-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估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单臂试验。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确诊的CTEPH患者。以明确诊断CTEPH的时间为基线,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世界卫生组织(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右心导管测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患者分次行PTPA,统计每位患者扩张血管数,术后24周随访并复查右心导管。记录手术安全性指标,包括全因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再灌注肺水肿等。结果共入选患者19例,年龄(56.3±12.5)岁,男性7例。入选患者分别进行了1~7次PTPA,总计56次,累计扩张肺动脉260支,每次扩张血管(5.14±2.36)支。共13例患者测定了6 min步行距离,为(307±130)m。入选患者PTPA术后均自述体力明显改善,尤其以第一次手术后为著。PTPA术后24周,入选患者平均肺动脉压由基线的(40.11±7.55)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7.53±4.75)mmHg(P<0.001),全肺阻力由基线的(13.00±3.56)Wood单位降低至(5.48±1.56)Wood单位(P<0.001),心输出量由基线的(3.19±0.63)L/min提高至(5.23±0.90)L/min(P<0.001)。PTPA术后24周,入选患者WHO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01),NT-proBNP明显降低(P=0.002),6 min步行距离由基线的(307.08±129.51)m延长至(428.00±112.64)m(P=0.002)。随访期内无患者死亡;4例患者术中发生咯血,共计7例次,均未导致严重不良后果;1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肺水肿,治疗后康复。结论PTPA可改善CTE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 金博文张刚成沈群山龙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