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虹

作品数:10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棘球蚴
  • 4篇棘球蚴病
  • 3篇虫病
  • 2篇知晓
  • 2篇知晓率
  • 2篇疟疾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防治知识
  • 2篇包虫
  • 2篇包虫病
  • 1篇调查及对策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源性
  • 1篇知识
  • 1篇输入性
  • 1篇输入性疟疾
  • 1篇绦虫
  • 1篇土源性

机构

  • 10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0篇梁虹
  • 9篇冯宇
  • 9篇李凡
  • 8篇杨俊克
  • 7篇杨国兵
  • 7篇杨成明
  • 5篇余大为
  • 4篇王东
  • 2篇格鹏飞
  • 1篇张颋
  • 1篇陈生邦
  • 1篇胡薇

传媒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包虫病预防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用犬驱虫预防包虫病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在甘肃省7个藏族县(市)采取犬驱虫,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在7个藏族县(市)采集一所小学6~13岁组学生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棘球蚴抗体,比较两年抗体阳性率;采集犬粪标本,ELISA法检测棘球绦虫抗原,比较粪抗原阳性率。结果2008年7个藏族县(市)检测学生血清14 395份,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4.47%;2010年检测10 740份,阳性率2.56%。碌曲县、临潭县、玛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和合作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个藏族县(市)2008年ELISA法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5 431份,阳性率11.08%;2010年检测5 260份,阳性率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9,P<0.01)。结论实施包虫病防控措施3年期间,7个藏族县(市)学生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和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均呈快速降低趋势,提示干预措施预防包虫病传播效果明显。
杨俊克冯宇李凡尚文杰杨成明梁虹
关键词:包虫病吡喹酮
2006~2010年岷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岷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土壤蛔虫卯检出率的连续监测,观察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6--2010年期间,每年在岷县监测点整户调查1000人,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蛔虫、鞭虫虫卵,分析感染率;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对调查的10户土壤样品蛔虫卵计数与家庭成员蛔虫卵感染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5年期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20.31%下降到11.08%,下降44.26%;0~15岁组为高发病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的分别是散居儿童,其次是幼托儿童和学生;证实调查户土壤蛔虫卯计数与蛔虫感染度呈正相关,单侧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t=4.40,P〈0.10)。结论2006--2010年岷县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有明显下降,但仍在当地人群保持低发病率的流行状态。
杨俊克冯宇李凡陈生邦杨成明梁虹
关键词:线虫感染土源性线虫
2000~2011年甘肃省疟疾防治现状与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疟疾防治现状,为采取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甘肃省近10年的疟疾发病情况和开展的相关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全省发生疟疾病例163例,其中111例为输入性病例,2004年3个疟疾流行县居民血液检查阳性率为0.47%,2011年5个疟疾流行县居民血液检查阳性率为0;2010年在3个县(区)的人群抗体水平(IFA)调查表明,小学生阳性率0.17%,居民阳性率为0.33%;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6.46%,居民为39.38%;275名临床医生中,5年内接受过疟疾知识培训的只占调查人数的3.6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只有4人接受过培训。结论甘肃省受输入性疟疾病例威胁大,群众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低,临床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诊疗知识缺乏,应采取及时发现患者、对群众开展全面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专业培训的防治措施,做好甘肃省疟疾防治工作。
李凡冯宇杨俊克梁虹
关键词:疟疾阳性率知晓率
甘肃省2011—201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2011—2019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止再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11—2019年甘肃省疟疾病例信息,对其发病情况、输入地分布、诊断方式、诊断机构、诊断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2011—2019年全省共报告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194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97.49%),5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51%)。疟疾分型以恶性疟和间日疟为主,分别占57.79%(115/199)和36.18%(72/199)。所有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6.78%(113/199)。病例输入地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安哥拉、乍得、尼日利亚等22个国家,占69.85%(139/199),剩余30.15%(60/199)的病例输入地为以印度尼西亚为主的亚洲。199例病例中,疾控机构诊断病例占22.11%(44/199),医疗机构诊断病例占77.89%(155/199)。疾控机构病例诊断比例由2011年50.00%(9/18)降至2019年的11.11%(2/18),医疗机构诊断病例比例由2011年50%(9/18)上升到2019年88.89%(16/18)。疾控机构诊断的病例中市级疾控机构诊断最少,为6.82%(3/44)。疟疾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2 d,其中卵形疟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最长,中位数为3 d。结论继续提高医疗和疾控机构的诊断意识和水平,避免消除疟疾后因输入性疟疾误诊、漏诊而引起的再传播风险。
李凡余大为冯宇杨成明杨俊克张小娟刘子婧梁虹杨国兵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
甘肃省藏区人群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及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10个藏区县人群棘球蚴病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甘肃省10个藏族自治州(县)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县共抽取16个行政村。采用B超扫描的方法,开展人群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应用SPSS 2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患病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抽样检查37 815人,所有调查点均发现棘球蚴病例;以县为单位的人群患病检出率为0.05%~1.59%,平均0.59%(224/37 815);患病检出率大于1%的县分别为夏河县1.59%(64/4 019)、玛曲县1.37%(44/3 206)、肃南县1.20%(60/5 000)。总人群男性患病检出率为0.53%(108/20 276)、女性患病检出率为0.66%(116/17 53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7,P>0.05),但藏族女性(0.71%,93/13 146)和男性(0.46%,73/15 709)患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2,P<0.05)。不同年龄组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46,P<0.05),其中20~岁组最低,为0.28%(19/6 687),80~岁组最高,为2.41%(4/166),患病检出率曲线随年龄增长呈现增高趋势。不同民族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0,P>0.05),回族患病检出率最高,为0.92%(5/546)。不同职业人群间患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45,P<0.05),其中商人患病检出率最高,为3.32%(2/62)。共发现细粒棘球蚴病223例,多房棘球蚴病1例,无混合感染病例。其中单脏器寄生占98.21%(220/224);累及肝脏占94.76%(217/229);单包囊占81.70%(183/224);60岁及以上年龄组中多包囊比例(28.57%,22/77)高于60岁以下组(12.93%,19/14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P<0.05)。结论甘肃省10个藏区县存在不同程度的细粒棘球蚴病流行,其中夏河县、玛曲县、肃南县流行严重。藏族女性、60岁以上者、商人是该病的重点干预人群。
王东冯宇李凡格鹏飞张颋胡薇梁虹杨国兵余大为杨成明杨俊克
关键词: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藏族自治州
2015年甘肃省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2015年甘肃省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评估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制定该地区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甘肃省56个棘球蚴病流行县中,每县随机抽取2个乡、每乡随机抽取2个村,开展6~12岁儿童血清阳性率和犬粪抗原阳性率调查,于屠宰季节开展流行县家畜感染率调查;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结果儿童棘球蚴血清阳性率为1.06(103/9 743),以县为单位儿童血清阳性率0.00~7.00%;儿童血清阳性率女性(1.29%,57/4 434)高于男性(0.87%,46/5 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7,P<0.05);血清阳性率6岁儿童最低(0.51%),12岁儿童最高(1.52%),不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09,P>0.05);棘球绦虫犬粪抗原阳性率为2.03%(115/5 654),以县为单位犬粪抗原阳性率0.00~14.00%;牛感染率0.43%(5/1 153),羊感染率0.68%(68/10 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5,P>0.05);家畜总感染率为0.65%,以县为单位家畜患病率0.00~5.50%,最高为环县和敦煌市(均为5.50%)。结论甘肃省棘球蚴病流行程度明显减轻,但各县(区)间差异明显,部分县(区)疫情仍然较重;今后应根据不同的流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
王东冯宇李凡刘子婧梁虹杨国兵格鹏飞
关键词:棘球蚴病患病率感染率
甘肃省72县包虫病防治知识调查及对策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开展防治知识调查,掌握群众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72个包虫病流行县,每县随机抽取4所学校,对3年级及以上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并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6个行政村,每村随机选取20位居民进行包虫病健康行为、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同时按户调查饮用水源、牲畜屠宰情况。结果学生和居民的包虫病健康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3.72%(129 320/240 735)、48.19%(80 458/166 959),基础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30%(45 174/80 245)、43.57%(24 250/55 653)。饮用河水、积水的受调查户比例为28.56%,自宰牲畜比例24.88%。结论甘肃省包虫病流行县学生和居民健康行为正确率、基础知识知晓率均很低,包虫病流行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李凡王东冯宇杨俊克杨成明杨国兵梁虹余大为
关键词: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甘肃省2005—2023年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
2024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棘球蚴病变化趋势,为甘肃省综合防治棘球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23年甘肃省棘球蚴病患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病情况、三间分布、诊断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23年甘肃省14个市(州)83个县(区)累计报告棘球蚴病6275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11年报告672例达到最高峰(占10.71%),各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014,P<0.05)。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各月分布不均。12月份报告病例最多,2月份报告病例最少。武威市1445例、白银市1150例、庆阳市859例的报告病例数排前三位,男女性别比例为1∶1.19,职业以农民为主,共报告4693例,其次为牧民,报告723例。病例年龄2~97岁,40~<70岁报告病例数最多(4016例)。发病当年诊断为棘球蚴病占84.10%,≥2年诊断的病例占15.90%。病例报告以临床诊断为主,但报告病例均未进行影像学分型。报告单位以医院为主,其次为疾控中心。结论甘肃省棘球蚴病网报病例数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多,至2011年达到高峰,再逐渐下降,可能存在网报病例漏报重报现象,应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加强流行区影像学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扩大重点地区筛查覆盖面以及重视非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
张小娟杨国兵冯宇梁虹张海亮何爱伟
关键词: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
甘肃省棘球蚴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对甘肃省30个棘球蚴病防治县进行群众防治知识调查,了解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42个未开展棘球蚴病防治县作为对照县,在30个调查县和42个对照县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定16个行政村。在每村随机选取20位居民进行棘球蚴病防治基础知识、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同时在全县随机抽取4所学校,对四年级及以上的所有学生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知晓情况调查。按户调查饮用水源、牲畜屠宰、养犬情况。结果 30个调查县和42个对照县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不玩狗及不用病变脏器的行为正确率分别为65.16%、51.69%;47.71%、44.97%;54.52%、46.43%。居民以上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4.15%、35.90%;64.51%、46.58%;39.91%、36.15%。调查县学生和居民各项问题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对照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30个调查县学生和居民洗手行为正确率低于42个对照县。30个调查县清洁水源普及率不高(62.92%),牲畜自宰普遍(40.79%)、家犬数量大(39万余条)。结论 30个棘球蚴病防治县的健康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棘球蚴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不玩狗的教育,对居民进行不用病变脏器喂犬的宣传仍然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李凡冯宇王东杨俊克杨成明杨国兵梁虹余大为
关键词:棘球蚴病防治知识
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合当地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甘肃省的内脏利什曼病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7—2023年,甘肃省39个县(市、区)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80例,其中21个流行县(市、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58例、18个非流行区报告输入性病例22例。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MT-ZVL)和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desert-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DT-ZVL)病例分别为262例和12例,另有6例类型不详。麦积区、秦州区、礼县、康县、镇原县、秦安县和永靖县MT-ZVL复燃,敦煌市DT-ZVL复燃,玉门市为DT-ZVL新发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居前5位的地区为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舟曲县和迭部县,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20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78.57%。全年每月均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病例发病高峰为7月。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龄在6个月~81岁,其中15岁以下占50.71%(142/280),15岁及以上占49.29%(138/280);15岁以下发病人群以0~<3岁儿童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7.14%(76/280)。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男性173例、女性107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40.36%),其次为散居儿童(37.86%)。结论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流行范围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加强犬只监测、强化健康教育、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以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和蔓延。
李凡余大为梁虹杨成明杨国兵杨俊克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复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