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炳松

作品数:8 被引量:73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炎性
  • 3篇炎性反应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预处理
  • 2篇吞咽
  • 2篇吞咽训练
  • 2篇吞咽障碍
  • 2篇缺血预处理
  • 2篇脑梗死后
  • 2篇脑缺血
  • 2篇脑缺血预处理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血性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梁炳松
  • 4篇李育英
  • 4篇李健
  • 3篇毕桂南
  • 2篇陈英道
  • 2篇石胜良
  • 2篇何德深
  • 1篇雷丽丽
  • 1篇简崇东
  • 1篇梁森
  • 1篇陈仕检
  • 1篇李鑫
  • 1篇陈小玲
  • 1篇李海宁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相关炎性反应作用研究
2007年
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后,常继发脑细胞的大量死亡,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因子的释放,炎性反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核因子κB在炎性反应中处于中心环节,它过度激活加重缺血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干预了脑缺血后核因子κB及其相关炎性反应、上调保护性因子生成、参与细胞凋亡途径通路的调节、降低脑损伤作用有关。
梁炳松毕桂南
关键词:脑缺血预处理炎性反应核因子ΚB
浅谈改善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法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早期吞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的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2例,常规治疗联合吞咽训练,1月后观察疗效。结果:经1月的吞咽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3%。结论:早期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
何德深梁炳松李育英张岐平李健
关键词:吞咽训练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6
2016年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侧支循环和二级侧支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后,后交通动脉开放、前软脑膜动脉开放、后软脑膜动脉开放及联合开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眼动脉开放及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不明显,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较无侧支循环好,而侧支循环的分级对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影响;(2)有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预后较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开放的类型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神经功能预后
微管相关蛋白和NF-κB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中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和NF-κB在脑缺血预处理后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清洁级雄性6周龄Wistal大鼠54只,按数字法随机分为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8只;再按三个观察时间分为24、48、72h组,每个时间点各6只。对缺血预处理组的大鼠,先行左颈内动脉暂时性血流阻断,同时以0.25 ml/min的速度,从左颈外动脉处输入等渗盐水,3 min后恢复血流,停止输液7 min,共重复3次。3 d后,再与缺血组同时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对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颈总动脉。在术后相应时间点评价大鼠的神经行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脑组织中doublecortin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①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24、48、7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一时间点各组间比较:doublecortin mRNA和NF-κB mRNA表达,两缺血组均高于假手术组,预处理组的doublecortin mRNA又高于缺血组;预处理组的NF-κB mRNA则低于缺血组,均P<0.01。③动态比较:doublecortin 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NF-κB mRNA则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均P<0.01。结论脑缺血损伤可诱导一定程度的doublecortin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doublecortin和下调NF-κB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介导神经保护效应。
李鑫毕桂南石胜良梁森梁炳松陈仕检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微管相关蛋白质类NF-KB神经保护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其中认知功能正常36例、继发MCI 45例。分析患者入院后头颅MRI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变部位、病灶数量、病变性质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左颞叶、左枕叶、下丘脑、后丘脑及存在多发病灶、脑白质病变、脑萎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继发MCI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β=0.312,OR=1.502)、左枕叶(β=0.326,OR=1.546)、下丘脑(β=0.394,OR=1.698)及存在多发病灶(β=0.616,OR=1.901)、脑白质病变(β=0.506,OR=1.75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左枕叶、下丘脑及存在多发病灶、脑白质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
李育英陈小玲张岐平陈英道李健梁炳松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病变部位影响因素
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经1个月的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吞咽功能明显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推广应用。
何德深梁炳松李育英张岐平李健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梗死后NF-κB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NF-κB与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在脑缺血预处理后,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10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预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建立局灶缺血和缺血预处理模型,观察相应时间点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比、缺血区域NF-κB与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缺血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缺血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比[(28.6±3.2)%对(16.2±3.8)%,t=2.668]高于缺血预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缺血预处理组的NF-κB阳性细胞数量均低于同时间点的缺血组,但高于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预处理组的阳性细胞数量达高峰时间点延迟为48 h。③缺血预处理组的ICAM-1阳性细胞数量均低于同时间点的缺血组,但高于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后NF-κB、ICAM-1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之一。
梁炳松毕桂南毕桂南雷丽丽石胜良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炎性反应细胞间黏附因子1
脑缺血预处理后NF-κB、ICAM-1动态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目的:1、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线栓栓塞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保护作用。2、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后,大鼠缺血耐受能力与NF-κB、ICAM-1动态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3、研究NF-κB与ICAM-1在脑缺血预处理引发...
梁炳松
关键词:脑缺血预处理炎性反应NF-ΚBICAM-1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