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俊

作品数:39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金属学及工艺
  • 21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电子电信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1篇合金
  • 7篇相变
  • 7篇
  • 6篇贝氏体
  • 5篇再结晶
  • 4篇镍合金
  • 4篇微合金
  • 4篇微合金钢
  • 4篇马氏体
  • 4篇合金钢
  • 3篇电镜
  • 3篇偏聚
  • 3篇晶界
  • 3篇TEM
  • 3篇催化
  • 2篇低碳贝氏体
  • 2篇低碳贝氏体钢
  • 2篇电子显微镜
  • 2篇形核
  • 2篇铁镍合金

机构

  • 38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冈山理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金...
  • 2篇上海市金属功...
  • 2篇上海钢铁研究...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剑桥大学
  • 1篇中航工业北京...
  • 1篇冶金工业部

作者

  • 39篇柯俊
  • 9篇柳得橹
  • 9篇吴杏芳
  • 7篇贺信莱
  • 4篇陈奇志
  • 4篇林一坚
  • 4篇桥本初次郎
  • 4篇陈梦谪
  • 3篇林昌
  • 3篇褚幼义
  • 3篇王蓉
  • 3篇陈钰珊
  • 3篇陆致龙
  • 2篇陈清
  • 2篇张永嘉
  • 2篇崔怀洋
  • 1篇林兰英
  • 1篇王元立
  • 1篇陈兰英
  • 1篇王四清

传媒

  • 9篇金属学报
  • 8篇电子显微学报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钢铁研究学报
  • 2篇Journa...
  • 2篇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E...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焊管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Chines...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分析测试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七次全国电...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6篇1997
  • 3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5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aney合金中NiAl_3相在脱铝过程中结构的转变被引量:4
1997年
Raney催化剂由纳米级镍晶粒、未转变的NiAl3和Ni2Al3母相以及包围着它们的界面区组成。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电子显微观察发现,在脱铝过程中,NiAl3晶粒碎裂为纳米级尺寸,而Ni2Al3相则不出现这现象。NiAl3母相与生成的镍晶体之间有确定的晶体学取向关系,NiAl3的密排面{301}平行于镍的{111}面,两相的密排方向也互相平行。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还揭示了原子排列疏松、富含孔洞的界面区结构的存在,脱铝产物镍晶体以及界面区的纳米尺寸特点。
王蓉陆致龙柯俊
关键词:RANEY镍催化剂合金脱铝
试样薄化导致的Cu-Al贝氏体/马氏体组织变化被引量:1
1995年
加热到1173K的Cu-25at;%Al合金块状试样经723K60S等温淬火后其组织由片状的“羽毛状贝氏体(9R结构)和β_1'马氏体(18R结构)组成。当试样被离子束轰去进一步薄化后,在足够薄的区域内生成了许多2H结构的薄片马氏体。初步分析认为该薄片马氏体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贝氏体生成时在试样内留下了高的应力场,当试样薄化到一临界厚度以下时,试样区的三维约束条件松弛使试样内的应力场触发了薄片马氏体的生成。这些薄片马氏体是通过位于贝氏体界面上位错的重新启动而长大的。
柳得橹柯俊
关键词:贝氏体相变合金
IC-218合金再结晶时的晶界迁移被引量:2
2002年
采用 TEM和 ODF(取向分布函数 )等手段对 IC- 2 18合金再结晶过程中的晶界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 ,发现小角晶界的活动相当活跃 ,而一般大角晶界失去了明显可动性。 TEM观察表明 ,大角晶界的迁移是一个界面前γ′+γ两相“溶解”于界面区 ,然后以不连续沉淀方式重新析出γ′+γ两相的过程 ;另一方面 。
林一坚吴杏芳柯俊
关键词:IC-218合金晶界结构晶界迁移再结晶
用径迹显微照相技术测定Mo对硼在Ni中扩散的影响
1991年
本文建立了通过脱硼处理用径迹显微照相技术测量硼在合金中扩散系数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简捷可靠。实验发现,Ni中加入0.5%Mo对硼的扩散影响不大;而加入3%Mo则有使硼的矿散激活能降低,频率因子减小,在900—1250℃的温度范围内有加快硼扩散的作用。
褚幼义季平柯俊
关键词:扩散
Ham理论的验证及其应用
1994年
利用直拉硅单晶中氧化物沉淀的生长,选择两步热处理制度,验证了Ham有关扩散控制沉淀生长理论。并尝试应用Ham理论对氧化物沉淀的形核进行处理。
栾洪发肖治刚柯俊
关键词:形核硅单晶
原始合金制备方法对Raney Ni催化剂结构及加氢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4
1997年
骨架镍催化剂由纳米级镍晶粒,未转变的NiAl3和Ni2Al3母相及其界面区组成.X射线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观察发现,脱铝过程中NiAl3晶粒碎裂成纳米级尺寸,而Ni2Al3相则不出现碎裂现象.结合NiAl3和Ni2Al3相的结构特点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组织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催化活性的不同.在合金成分相近的情况下,用激冷法制备的合金中Ni2Al3相的含量比用冶金法制备的高,从而导致骨架镍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催化活性.
陆致龙王蓉柯俊陈桦慕旭宏宗保宁
关键词:镍催化剂加氢活性
形变对奥氏体中温等温转变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1999年
报道了对含微量Nb、Ti、B的极低碳Si,Mn高洁净钢和成分相近的工业钢X60及XTE355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奥氏体形变对γ→α转变、转变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样加热到1200℃均匀化处理后,快速冷却到奥氏体的非再结晶温度区变形70%再经500℃中温等温处理,能够获得微米甚至亚微米级的细化组织.纯净钢和工业钢的平均晶粒尺寸都在3μm以下,780℃变形的X60试样得到了最小的平均晶粒尺寸:X方向为0.99μm,Y方向为1.02μm.显著的晶粒细化效果是由于形变奥氏体的晶界面积大幅度增加以及变形带和其他晶体缺陷提供了大量的有利形核地点,使γ→α转变时α相的形核率提高的结果.
柳得橹林昌傅杰柯俊
关键词:微合金钢形变奥氏体等温转变相变晶粒细化
CuZnAl合金中的贝氏体被引量:1
1993年
本工作在JEOL-100CX和JEOL-4000EX上利用TEM和HREM技术,对Cu-30.4Zn-1.25Al(wt%)合金试样经850℃高温β相区(b.c.c.结构)固溶处理后,淬火到中温贝氏体转变温区(240~450℃)的转变产物及其与基体界面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TEM观察表明,该合金贝氏体片内具有高密度平行排列与基体(β相)及贝氏体界面相交的晶体缺陷,如图1(a)所示。其中,一些条纹的衬度在贯穿贝氏体片时发生变化,出现了全位错。根据电子衍射分析,贝氏体片结构与9R结构符合较好,表明贝氏体片具有长周期堆垛结构。图1(b)和图1(c)显示。
李秋华柳得橹柯俊桥本初次郎
关键词:金相分析贝氏体电子显微镜TEMHREM
TEM研究微钛0.1%C钢TiN析出和长大被引量:1
1990年
实验用钢采用50Kg非真空中频感应炉冶炼用Si-ea粉和Al为脱氧剂,生钢前加钛。为控制凝固过程冷却速度,浇铸时采用特制的砂模,铁模和水冷铜模。钢的成份为0.10%C,0.012%Ti,0.018%N。电镜观察采用Speed法萃取复型试样。 TEM对不同凝固条件的铸态样品观察表明凝固和随后冷却过程中钛的析出不充分,有相当部分钛固溶在基体中,凝固冷速越快,钛的固溶度越高,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既包含着钛以TiN析出,又包含着TiN的进一步长大。照片(1)为铁模样品经1000℃,1100℃,1200℃保温2小时淬火,TiN沉淀相的电镜照片。
李永良陈梦谪柯俊
关键词:TEM电镜
IC-218合金液态轧制薄带中锆的分布
2000年
鉴于Zr含量对Ni3Al基合金高温性能的重要影响,对IC218合金液态轧制薄带中Zr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在γ′和γ两相中明显偏聚于γ′;在薄带内部存在直径不到0.5μm的Ni7Zr2和ZrC颗粒,而在近表层区域存在直径可达10~30μm的ZrAl3颗粒;薄带表面出现Zr的富集,其浓度可达薄带内部的3.8倍。此外,结合液态轧制工艺的快冷条件对锆化合物颗粒及锆表面富集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林一坚吴杏芳柯俊
关键词:高温合金IC-218合金NI3AL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