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新军

作品数:212 被引量:4,148H指数:39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8篇经济管理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历史地理
  • 14篇建筑科学
  • 13篇农业科学
  • 11篇天文地球
  • 7篇社会学
  • 6篇生物学
  • 6篇电子电信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政治法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0篇旅游
  • 41篇生态系统
  • 36篇农户
  • 30篇社会-生态系...
  • 28篇乡村
  • 28篇恢复力
  • 23篇城市
  • 20篇黄土高原
  • 20篇脆弱性
  • 18篇游客
  • 18篇生计
  • 16篇旅游地
  • 16篇干旱
  • 13篇农户生计
  • 12篇社会
  • 11篇乡村旅游
  • 10篇生态
  • 10篇景观
  • 10篇干旱区
  • 8篇半干旱

机构

  • 196篇西北大学
  • 15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6篇河南理工大学
  • 5篇西安外国语大...
  • 4篇长安大学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4篇陕西教育学院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首都经济贸易...
  • 2篇西藏民族大学
  • 2篇内蒙古财经大...
  • 2篇川北幼儿师范...
  • 1篇德州学院
  • 1篇安康学院

作者

  • 207篇杨新军
  • 33篇陈佳
  • 15篇王俊
  • 15篇赵荣
  • 15篇张祖群
  • 13篇石育中
  • 10篇马晓龙
  • 10篇尹莎
  • 9篇刘倩
  • 9篇霍云霈
  • 8篇李钢
  • 7篇黄晓军
  • 6篇刘文兆
  • 6篇张宏
  • 6篇何艳冰
  • 6篇马秋芳
  • 5篇张立新
  • 4篇崔凤军
  • 4篇温晓金
  • 4篇李同升

传媒

  • 21篇人文地理
  • 15篇西北大学学报...
  • 14篇地理研究
  • 10篇地理科学进展
  • 9篇干旱区资源与...
  • 9篇经济地理
  • 7篇生态学报
  • 6篇资源科学
  • 6篇地理学报
  • 6篇干旱区地理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地域研究与开...
  • 5篇旅游学刊
  • 4篇地理与地理信...
  • 4篇中国地理学会...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地理科学
  • 3篇山地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年份

  • 4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15篇2016
  • 14篇2015
  • 13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11篇2007
  • 16篇2006
  • 21篇2005
2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DPSIR模型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生计安全评价被引量:7
2018年
生计安全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区域发展、削减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基于DPSIR模型建立了生计系统安全的DPSIR评估模型,构建了测度六盘山片区69县(区)生计安全水平指标体系,进而揭示生计安全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生计安全演变的特征。结果显示:(1)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个研究期,65%以上的县域生计安全为"不安全"和"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状态的县域数量较少,六盘山区生计安全总体水平不高;3个时段内主要生计安全状态分别为"较不安全"、"不安全"、"较不安全"。(2)六盘山生计安全的高值簇集聚明显。热点区域来看相对稳定,集中在六盘山区的东南部、西北部;低值聚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经历了扩大到缩减的过程,相对集中片区东南部和西北部。(3)生计安全的变异系数自东北向西南呈现高至低相间分布格局。景泰县、会宁县、安定区、华池县、崆峒区等6个县区是生计安全明显提高的县域;湟源县、靖远县、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等13个县区生计安全明显下降。
刘倩杨新军石育中陈佳鲁大铭
关键词:DPSIR模型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被引量:66
2017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是当前地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适应性分析框架应用到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研究中,基于失地农民适应性内涵,从认知能力、缓冲能力、学习能力、转型能力和管理能力五方面构建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市边缘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数据,在对失地农民适应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类型失地农民的适应能力,辨识制约失地农民适应能力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失地农民的适应模式分为短期雇工型、租金主导型、自主创业型、工资保障型和社保依赖型五种类型;2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评价结果依次为自主创业型>租金主导型>工资保障型>短期雇工型>社保依赖型;3不同类型失地农民适应能力的障碍因素呈趋同态势,其中职业技能培训、收入多样性指数、社会保障满意度、职业稳定程度和政府帮扶程度是主要障碍因子。最后,提出失地农民适应性管理对策建议及未来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何艳冰黄晓军杨新军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熵权TOPSIS法
环带状廊道分合城市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以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界定了环带状廊道内涵,在中小尺度下实证分析了环带状廊道分合荆州古城空间的生态效应,环带状廊道具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与连结度、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等生态功能。它使荆州成为"自然中的城市",这启示我们环带状廊道景观正在成为绿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张祖群黎筱筱杨新军
关键词:生态效应绿化建设
地段地理学及其实践意义
1998年
地段地理学是以微观尺度的地段研究为对象的现代应用地理学的工程化方向为其基本内涵(研究内容),通过运用案例对其进一步分析说明,充分表明了地段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杨新军崔凤军
关键词:规划设计地理学
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被引量:77
2004年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以"一日游"旅游行为基准给出了西安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即以250km为半径,相当于单程旅行2.5小时的通达范围。并发现西安TDD对周边地区旅游客源产生了明显的截流效应。分析了主要旅游景点(3A以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呈现集聚分布,有利于旅游资源组团式开发。运用洛仑兹曲线,发现西安市出行的5条主要旅游路径利用强度存在严重不均衡。文章结论主要包括:TDD的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三种空间要素,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客观上要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旅游热点地区要逐步打破地区壁垒,共同开拓市场,优化旅游景点组合,打造旅游精品群,以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
关键词:空间结构
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被引量:9
2004年
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其自然与人文美成为旅游与研究的热点。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遗产划分为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三维,并且探讨了景观遗产的培育理念。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其自然景观遗产的培育、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育、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的培育。最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实证对其他案例的借鉴、三维培育模式的提取。
张祖群杨新军赵荣
关键词: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
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城市可进入性因子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被引量:17
2007年
旅游城市可进入性通常被诠释为城市交通通达性,本文将这一概念延伸解构为旅游城市的交通通达性、硬件环境适应性和文化接纳性等多维要素所共同决定的一个有机集合体,并将其与游客行为相联结进行实证研究。在对西安市部分景点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行为前后的障碍因子感知。论文首先对游客原始障碍感知度进行评析,运用PATTERN法对影响西安市城市旅游可进入性的16个因子进行分级评价,得出影响西安市城市旅游可进入性的因子权重值,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西安市预期—实际可进入性的旅游城市营销—建设对策。
何燕杨新军
关键词:游客感知旅游城市
西部地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重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当前存在"国家公园论"与"经营权转移论"两种旅游管理模式论争。在国内外旅游管理模式述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地区旅游管理模式重构问题。以青海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    题,重构管理模式和重组管理体制,并总结了管理模式的实施结构。最后讨论了如下问题:(1)高度重视西部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特征;(2)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与监护权的分离与制衡;(3)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反映各相关利益主体彼此独立、相互制约的制度与关系。
张祖群杨新军赵荣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山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
陈佳杨新军王子侨朱虹颖
关键词:旅游脆弱性农户
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权衡-协同关系及驱动力——以陕南地区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秦巴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探究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受限于系统复杂性,仅聚焦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整体性评价,缺乏对各子系统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讨论。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脆弱性与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建立恢复力指标体系,使用TOPSIS模型对陕南地区2005—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衡量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各子系统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识别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陕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别与生态系统应对能力、社会系统脆弱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其他子系统之间主要表现为波动变化的协同关系。(3)与权衡关系相关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地形破碎程度和垃圾处理能力;与协同关系相关的主要贡献因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垃圾处理能力以及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从权衡与协同关系的问题视角出发解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可以为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对策与建议。
李顺可杨新军石若晗王菲陈佳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