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 作品数:48 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结果 19例均为单骨发病,脊柱10例,骨盆6例,股骨3例。骨质均呈侵润性破坏,CT呈斑片状、虫蚀状溶骨性破坏,MRI呈稍长T1、T2信号(抑脂序列),内可伴更长T2信号,周围均伴软组织病灶且范围多大于骨内病灶。CT增强3例中软组织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MRI增强15例中骨内病灶明显强化12例,其中呈"镶边征"10例,轻度强化3例;周围软组织病灶明显强化9例,伴坏死2例,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6例。病理上均为B细胞源性,且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PLB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好发部位及年龄,应考虑到PLB的可能性。
- 郑红伟杨瑞刘继伟胡道予王仁发李小明
- 关键词:骨原发性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 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病患组)及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双侧大腿轴位T1WI、T2STIR和IVIM-DWI扫描,经后处理分析和测量得到IVIM参数值:快速弥散系数(ADCfast值)、慢速弥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弥散分数(F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参数值差异。结果:病患组水肿肌肉、未受累肌肉(T2STIR上未显示水肿)及正常对照组正常肌肉ADCslow分别(1.59±0.26)、(1.41±0.24)、(1.34±0.1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DCfast分别为(10.83±2.69)、(9.09±1.55)、(7.48±2.7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患组未受累肌肉ADCfast值高于正常肌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DWI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肌肉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情况,ADCslow和ADCfast值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ADCfast值对其早期诊断有意义。
- 丁宁宁孟岩麻少辉刘本寅高丽李小明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扩散加权成像
-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结果 19例均为单骨发病,脊柱10例,骨盆6例,股骨3例。骨质均呈侵润性破坏,CT呈斑片状、虫蚀状溶骨性破坏,MRI呈稍长T1、T2信号(抑脂序列),内可伴更长T2信号,周围均伴软组织病灶且范围多大于骨内病灶。CT增强3例中软组织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MRI增强15例中骨内病灶明显强化12例,其中呈"镶边征"10例,轻度强化3例;周围软组织病灶明显强化9例,伴坏死2例,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6例。病理上均为B细胞源性,且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PLB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好发部位及年龄,应考虑到PLB的可能性。
- 郑红伟胡秀荣祁佩红薛鹏马秀华尹所胡道予王仁发李小明
- 关键词:骨原发性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 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4例,神经鞘瘤6例,恶性蝾螈瘤1例。所有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行MRI扫描。结果:4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葡萄藤"状,10例神经纤维瘤为分叶状,6例神经鞘瘤表现为梭形或类圆形肿块,恶性蝾螈瘤为团块状。神经纤维瘤MR均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夹杂低信号分隔;神经鞘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周边环绕高信号即"靶征";恶性蝾螈瘤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内可见环形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影。结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发生的部位、形状、大小以及信号特点均对其MRI诊断有帮助。
- 金腾吴刚李小明王仁法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附3例报道)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5岁。2例表现为巨块型,并周缘见子灶,1例表现为弥漫多结节型,平扫均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界欠清晰。动态增强均呈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病灶内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更明显,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相对肝实质分别呈略高或略低密度灶,1例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相对肝实质三期均呈高密度灶;且强化方式均表现为病灶边缘及中间同时结节状、小斑片状或条索状强化,并向中心充填。肝内外胆管均未见扩张,门静脉充盈良好。结论肝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肝癌、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肝脏肿瘤时,应考虑血管肉瘤的可能性,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
- 郑红伟祁佩红薛鹏漆剑频胡道予夏黎明李小明
- 关键词:肝血管肉瘤病理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并文献复习
- 2013年
- 病例资料患者,女,10岁,发作性跌倒10月余,10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跌倒,口角右偏,右侧肢体强直,无四肢抽搐、无意识丧失、流延、言语不清等不适;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二便正常;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sign(-);双上肢未引出细小姿位性震颤,
- 郑红伟祁佩红薛鹏漆剑频胡道予夏黎明李小明
- 关键词: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文献复习四肢抽搐病例资料言语不清入院查体
- 动态Gd增强MR成像在诊断超早期股骨头骨骺缺血和观察骨骺血供特征研究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运用新的MR技术-动态Gd增强MR成像,观察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仅30min时股骨头骨骺血流灌注的变化;观察在骨骺的供养血管被阻塞时,干骺端血管对骨骺软骨及生长板软骨的血供所起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项实验包括16例两周龄大小的乳猪。在正常对照组,6例乳猪按自然体位进行双侧髋关节MR扫描,主要扫描序列为Gd增强MR成像,即包括动态Gd增强成像和SET1WI。在外展固定组,将10例乳猪的双侧髋关节持续外展固定30min,进行相同序列的MR扫描,扫描完毕后允许乳猪自由行走,24h后按双侧髋关节自然体位进行MR重复扫描。将外展固定时股骨头各个不同解剖区域的增强率与自然体位时的增强率进行比较对照,并作相应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外展固定时股骨头的生长板、干骺端的Spongiosa、股骨头前部及后部增强率明显低于自然体位时各相应部位的增强率(P<0.05),且强化时间显著减慢(P<0.05),但在Gd增强SET1WI却无异常发现。24h后MR成像显示血液的再灌注已恢复,且相应组织学研究显示,未见股骨头的损伤及坏死。同时在缺血组,强化的顺序是从干骺端开始,然后到生长板和骨骺,所有缺血性股骨头的组织学研究显示了生长板内较正常股骨头更多的穿通血管。结论: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仅30min即可引起股骨头骨骺缺血,动态Gd增强MR技术能够检出这种股骨头骨骺的超早期缺血。在骨骺血管阻塞时,干骺端的血管提供骨骺和生长板的血供。
- 李小明漆剑频王仁法夏黎明郑红伟邵景范
- 关键词:股骨头骨骺磁共振成像
- 功能性CT成像:CT骨吸收测定法对软骨下矿物质沉积的负荷依赖性观察研究
- 2003年
- U.LinsenmaierS.KerstingK.Schlichtenhorst孙贞李小明
- 关键词:骨密度
- 膝关节生长软骨的MR表现特征与微细解剖结构的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明确正常生长软骨的MR信号特征与细微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用 1.5TGE全身MR仪对 12例出生 2周的乳猪的双膝关节骨骺进行扫描 ,扫描范围包括二次骨化中心的骨质、二次骨化中心周围的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干骺端。将MR所显示的各层细微解剖结构的信号特征、厚度与相应组织学构造和各层的厚度进行相关性比较对照。结果 :MRI显示了二次骨化中心骨髓和干骺端之间的 5种不同的微解剖结构 :①二次骨化中心的临时钙化带 ;②二次骨化中心的生长板 ;③骨骺软骨 ;④生长板 ;⑤临时钙化带。在SET1WI和T2 WI像上 ,各层不同信号区域的厚度与相对应的微细解剖结构的厚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1)。结论 :MRI能够鉴别骨骺和生长板软骨 ,且与其组织学结构有良好的相关性。
- 李小明王仁法张景峰李勇刚杨波Beach R
- 关键词: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钙化
- 正常腰椎间盘MR弥散的早晚变化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一天正常活动对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腰椎间盘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方法30例青年志愿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22~31岁。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晨起后和晚上结束一天正常活动时各进行一次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矢状位T1WI、T2WI及矢状位DWI。排除变性、突出的腰椎间盘,测定正常腰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析一天正常活动后ADC值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解剖位置(L1~S1不同水平)ADC值的变化差异。结果 30例150个椎间盘,146个纳入研究,4个椎间盘变性并突出未纳入研究。146个椎间盘早晚的ADC值分别为(1.94±0.14)×10^-3mm^2/s、(1.87±0.14)×10^-3mm^2/s,晚上较早上椎间盘平均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解剖层面,L1/2椎间盘早晚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L2~S1各解剖层面早晚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02、6.163、3.338、2.747,P值均〈0.05),但不同解剖位置之间,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985,P=0.418)。结论一天正常活动后,青年志愿者的正常腰椎间盘ADC值下降、椎间盘扩散能力减低,且解剖层面对椎间盘ADC值早晚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 祝婷婷李涛张淯淞李小明
- 关键词:椎间盘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