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GDNF基因的表达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MSCs提取自成年Wistar大鼠的股骨干骨髓,经原代培养、鉴定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核标记。以改良Allen′s打击装置制作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SCl)模型,于伤后立即缝合切口并经尾静脉注射移植MSCs。实验共分为3组MSCs尾静脉移植组(A组)、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观察MSCs移植后的存活状态以及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MSCs经尾静脉移植后在损伤脊髓平面可以检测到迁移及存活,标记细胞呈棕黄色的核标记,以损伤区域为多并向周围迁移,移植术后第14d,A组Brdu阳性细胞较多,最远于距离损伤区2.5cm处可检测到。B及C组则均未检测到阳性细胞。RT-PCR结果移植术后第1、3、5d,A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B组呈一过性表达升高,C组无变化。各时间点A组GDNF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移植术后第7、14、28d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后可迁移至脊髓损伤区域,并上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达,是该移植方式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 李国良陈俊杨松巍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取4只大鼠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随机分成3组:细胞移植组(n=24),磷酸盐缓冲液组(n=24),空白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自成鼠的股骨骨髓,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细胞传3代,待细胞大约长至50%汇合时,吸弃培养基,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育30min,调整细胞密度以备移植。将大鼠麻醉后,无菌条件下用改良Allen打击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脊髓损伤后第7天,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空白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移植术后1、3、5d以及术后7、14、28d麻醉处死大鼠,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4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2只/时点)。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mRNA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呈弱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3、7天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生长相关蛋白43mRNA逐渐增高表达,与磷酸盐缓冲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生长相关蛋白43持续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盐缓冲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
- 李国良李化光赤仁杰夏凡王楠韩永田
-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蛋白质类
- 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形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9~76岁。术前均行三维CT成像重建肘关节。结果:所有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骨折均于12周内骨性愈合。按Jupiter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93.8%。结论:经肱三头肌劈开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效果满意,患肢功能恢复理想。
- 牛庆飞李国良关景玉金家峰赤仁杰
-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再修复作用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PBS组注入缓冲液体5 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14、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可维持基增殖能力和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及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0.31±0.03 vs 0.25±0.04,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 李国良牛庆飞金家峰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 李国良祝勇赤仁杰夏凡王楠韩永田
- 关键词:干细胞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肩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 2013年
- 目的探讨通过肩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4.8岁。按Neer骨折分类Ⅱ型患者6例,Ⅲ型患者23例,Ⅳ型患者5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切口长度8.8 cm,平均手术时间87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3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2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3.5个月。按照Neer评分法,其中优18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达94.1%。结论经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 牛庆飞李国良赤仁杰贾长青
-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小切口入路锁定加压钢板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OCS)切开减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VSD闭合的16例小腿OCS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4.6岁。共计26处减张切口。回顾性研究根据拆除VSD后创面情况选择闭合切口时机。结果所有患者患肢减压有效,术后7 d拆除VSD。20处创面拆除VSD后予以直接缝合闭合;6处创面通过更换VSD,再次拆除VSD后予以完全缝合闭合。术后无切口感染不愈合情况发生。结论VSD技术在小腿OCS早期切开减压治疗中能快速覆盖创面,降低感染概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利于创面修复。
- 牛庆飞赤仁杰李国良贾长青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