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兴振

作品数:36 被引量:99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造山带
  • 7篇山带
  • 5篇地质
  • 5篇成矿
  • 4篇岛弧
  • 4篇青藏高原
  • 4篇昆仑造山带
  • 4篇构造单元划分
  • 3篇地质构造
  • 3篇东昆仑
  • 3篇岩石
  • 3篇盆地
  • 3篇青藏
  • 3篇西南三江
  • 3篇冈瓦纳
  • 2篇单通
  • 2篇单通道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东昆仑造山带

机构

  • 32篇成都地质矿产...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地质矿产部

作者

  • 36篇李兴振
  • 15篇潘桂棠
  • 9篇江新胜
  • 7篇尹福光
  • 6篇林方成
  • 6篇杜德勋
  • 6篇刘朝基
  • 5篇孙志明
  • 4篇石洪召
  • 4篇施美凤
  • 3篇徐强
  • 3篇王立全
  • 3篇王宏
  • 3篇丁俊
  • 3篇沈敢富
  • 2篇颜仰基
  • 2篇张林奎
  • 2篇许效松
  • 2篇罗建宁
  • 1篇刘增乾

传媒

  • 11篇沉积与特提斯...
  • 4篇岩相古地理
  • 3篇中国地质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第九届全国矿...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2005年全...
  • 1篇青藏高原及邻...
  • 1篇“十五”重要...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0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南亚缅泰老柬越五国主要矿产成矿规律
本文介绍了东南亚缅泰老柬越五国主要矿产分布概况,就成矿带的划分进行了简述,东南亚五国主要矿产的形成时代从早到晚可划分为7个时期:早-中元古代成矿期、奥陶纪成矿期、泥盆-石炭纪成矿期、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成矿期、晚三叠世-早...
林方成刘朝基李兴振张林奎石洪召
关键词:矿产分布成矿带成矿规律地质构造优势矿产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方案
<正>自1945年以来,先后有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作过划分,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案, 但如何用板块构造观点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因自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 尚未确定自己的构造单元划分准则。
李兴振潘桂棠
文献传递
晚古生代特提斯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的东西分异被引量:5
1996年
从早石炭世开始,地球出现明显受气候带控制的植物分区现象,产生了分别代表南、北温—寒带的冈瓦纳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以及夹在其间的代表热带、亚热带的欧美植物区(广义)。随着南、北大陆在特提斯西部的汇聚,广义的欧美植物区在晚石炭世产生了东西分异,形成了西部狭义的欧美植物区和东部的华夏植物区。本文从分析东、西两植物区的生态特征、演化阶段、古构造格局的重组和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探讨了两植物区之间的区别及其分异的原因。可以认为植物区的东西分异是由气候的东西分异造成的,而气候的东西分异则是由于特提斯西部的板块汇聚造成的,它促使西部特提斯地区转变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东部特提斯地区为裂解阶段,保持着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江新胜潘桂棠李兴振
关键词:晚古生代植物群亚热带热带
东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演化模式被引量:68
1996年
自7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古太平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主体)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劳亚和冈瓦纳)一洋(特提斯)模式转变为三陆群(劳亚、冈瓦纳、泛华夏)二洋(特提斯和古亚洲)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这一多岛弧造山模式源自大陆地质,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盆地长期的地质考察研究实践。运用多岛弧造山模式,反思青藏高原及邻区山盆系统的地质事实,深刻认识到在东特提斯发现的许多由消减洋壳和消减杂岩所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中,“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多数是“小洋盆”、弧后盆地、岛弧边缘海型,既存在早古生代岛弧、陆缘弧和晚古生代的火山弧,又有中生代的陆缘弧、岛弧。多岛弧-盆系统的存在意味着大洋岩石圈的存在、消减和转换。特提斯大洋岩石圈至少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历经发生、发展到萎缩、消亡的长期连续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古特提斯是原特提斯的继承和发展,中生代东特提斯?
潘桂棠陈智樑李兴振徐强江新胜
关键词:大地构造演化
东南亚中南半岛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矿床类型及分布
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所在的中南半岛,地处北方欧亚大陆与南方冈瓦纳大陆的拼接区域,在多个板块或次级板块结合带中分布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形成了与之相关的铬、镍、铜、铁等重要矿产。本文介绍了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
林方成李兴振刘朝基张林奎石洪召
关键词: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矿床类型矿床分布
文献传递
滇西小桥头岩体深源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4
1999年
随岩浆或构造活动运移至地壳上部的超铁镁质岩、麻粒岩和碱性岩等可视为来自地幔或下地壳的岩石样品,似乎已达成共识。其中,被岩浆侵入并携带上来的这些岩石块体(岩石包体),可为人们认识下部地壳、上地幔的物质组成、生成过程、演化机制以及深部地质作用(岩浆的起源、演变...
孙志明李兴振江新胜杜德勋
关键词:深源包体岩石包体岩体变粒岩斜长角闪岩
秦、祁、昆交接区三叠纪沉积相格架及构造古地理演化被引量:21
1996年
秦、祁、昆交接区广泛发育的古特提斯洋消亡过程形成的海相、海陆交互相三叠系和印支期火山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的产物是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昆仑造山带在柴达木陆块东南缘鄂拉山一带自然向北偏转形成一弧形构造带,并未来延与秦岭造山带相接。昆仑岛弧造山带的布尔布达-鄂拉山陆缘火山弧北转是由于扬子陆块向西斜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造成的。秦、祁、昆交接区沉积相格架就是由三个陆块边缘的浅海、斜坡及其所挟持的深海洋盆体系所构成,其演化史就是古特提斯洋的消亡史。
江新胜潘桂棠颜仰基李兴振
关键词:古地理演化史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7
2004年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混杂。其岩石化学主要特征是MgO含量特别高 ,达 33.2 2 %~ 37.2 8% ,SiO2 、CaO、Al2 O3 、TiO2 、K2 O含量低 ,FeO /(FeO 十MgO)、Ca/Al2 O3 比值非常低。属镁质超基性岩。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其形成的环境为多硅铝质陆壳成分的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洋脊及岛弧的过渡性质 )。
尹福光潘桂棠李兴振孟德宝柏道远刘伟
关键词:蛇绿混杂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被引量:86
2001年
笔者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和综合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特提斯的演化与三大陆块群相互裂变 聚变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特提斯洋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 陆时空结构的转换 ;阐述了全球洋 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并依此“三论”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概要阐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潘桂棠王立全李兴振王洁民徐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被引量:17
1996年
青藏高原是新元古代泛大陆解体时,由原特提斯洋东部存在的一些小陆块发展起来的,对其演化可划分成原特提斯(Z—S)、古特提斯(D—T_2)、中特提斯(T_3—K)、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即高原形成与隆升阶段)4个阶段.青藏高原是一个潜在的重要油气区,按板块构造体制可划分成柴达木、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5个含油气聚集带,及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弧内和弧前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以及第三纪上叠走滑拉分盆地4种含油气盆地类型.其中羌塘弧后前陆盆地、冈底斯陆块北部的弧前盆地和喜马拉雅陆块北缘的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及区内部分大型第三纪走滑拉分盆地具有较好的找油气远景.
吴应林李兴振丘东洲颜仰基
关键词:油气盆地青藏高原油气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