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豪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持续性心房颤动电复律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术后近期复发的预测因素,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行电复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左房大小、P波终末电势(PtfV1)、二尖瓣狭窄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射血力、VE/VA、合并高血压与电转复术后2个月内复发的关系。结果62例电复律后2个月内复发22例,复发率35.5%,单因素分析示电转复后左房扩大、二尖瓣狭窄、PtfV1异常与房颤近期复发显著相关,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只有左房扩大是电转复术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房扩大是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二尖瓣狭窄及PtfV1异常使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术后的近期复发率增高。
- 宋明才张稳柱雷汉东李建辉李健豪梁嘉永苏景强陈国钦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电复律复发
-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预防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冠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对预防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患者,入院后6h内无CS发生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积极药物治疗,若病情进展至CS,则给予IAB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CS的发生率及C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ABP组5例发CS,对照组12例发生CS(18.5%vs44.4%,P=0.04),17例CS患者中7例死亡,37例非CS患者中5例死亡(41.2%vs13.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显著增加AMI并泵衰竭患者病死率,早期应用IABP可明显降低AMI并泵衰竭患者CS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改善AMI并泵衰竭患者的预后。
- 宋明才雷汉东张稳柱李健豪梁嘉永陈国钦
- 关键词:心肌梗死泵衰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源性休克
- NT—proBNP对评估IABP治疗前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变化的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经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前后N-末端B型尿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58例患者按入选单双数排序分为1ABP组、常规药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10天,应用酶联吸附免疫法试验(ELISA)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心功能测定:采用Swan2Ganz漂浮导管测定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各组NT—proBNP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IABP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后NT—proBNP值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ABP组治疗后NT—proBNP每日下降幅度均较常规药物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IABP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动脉收缩压(SBP)、心脏指数(C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ABP组治疗后MPAP和PCWP各值下降幅度均大于常规药物治疗组,SBP及CI上升幅度大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ABP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泵功能及降低血NT—proBNP值,NT—proBNP可以客观准确评价心功能,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衰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 许国华区彩文陈国钦宋明才李健豪林转娣
-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 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无复流现象的治疗效果。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47例,依次给予硝酸甘油、维拉帕米和替罗非班,观察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分级。结果替罗非班明显改善TIMI血流,治疗无复流现象的有效率(33/40)优于硝酸甘油(5/47)和维拉帕米(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16,P=0.000)。结论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有确切疗效。
- 张稳柱宋明才梁嘉永李健豪雷汉东苏景强陈国钦
- 关键词:替罗非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疗效
- 54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与随访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中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心内科收治的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了解其生存状况。结果主动脉夹层症状以疼痛为主,但无特异性,入院时误诊率(33.3%)或诊断不确定率(42.6%)较高,急性期病死率A型明显高于B型(28%∶4%,P<0.01);急性期后,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容易误诊,急性期病死率高,渡过急性期后远期预后较好。
- 李健豪宋明才张稳柱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随访
- 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 李健豪宋明才杨平珍吴书林
-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电张调整性T波J波早期复极综合征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缝合器的血管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后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机械止血和人工压迫止血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方法947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病例,179例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止血(机械组),另外768例进行人工压迫止血(人工组),比较二组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组显著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P<0.01),但其与人工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Angioseal血管缝合器能显著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但不能减少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推荐介入术后常规使用机械止血装置。
- 张稳柱宋明才梁嘉永李健豪雷汉东苏景强陈国钦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缝合器止血并发症
- 大负荷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负荷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把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负荷量(300mg)组和大负荷量(600mg)组,每组30例,入院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h、4h取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患者4周内有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血管开通时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及4周内心脏缺血事件。结果与服药前比较,服药后4h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都明显降低,但在服药后2h仅有大负荷量组明显降低;随访4周,大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2例,无死亡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常规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7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死亡1例。2组均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常规负荷量相比,大负荷量氯吡格雷能改善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后早期的血小板拮抗不足,且不增加严重副作用。
- 宋明才张稳柱林转娣梁嘉永李健豪雷汉东陈国钦苏景强
-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
- 超高龄冠心病患者部分血运重建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部分血运重建对超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37例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为多支血管病变,仅对最可能的罪犯血管实施PCI术。结果病变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死亡率2.7%,其余病人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超高龄冠心病患者采取部分血运重建的介入治疗策略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应积极关注患者的心、肾功能状态。
- 张稳柱宋明才梁嘉永李健豪雷汉东陈国钦
- 关键词:冠心病部分血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