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光
- 作品数:25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 功能视角下的忠烈祠筹建——以江苏地方建祠为例被引量:1
- 2008年
- 忠烈祠是祭祀战争中为国牺牲官民的神圣场所。由于其筹建处于国家主持之下,因而使其除具有传统的祭祀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功能。国民政府根据社会环境对忠烈祠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这种诠释使地方建祠深受影响。以江苏地方为例,其两次建祠,在国民政府建祠理念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结果迥然不同。
- 朱继光
- 蒋介石对陶德曼调停的态度之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对于陶德曼调停,先是委婉拒绝,继而表示有条件接受,最后拖延作答,前后三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主要是受当时战争局势、国际形势、和谈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策略考虑的影响。
- 朱继光
- 关键词:蒋介石中日战争陶德曼调停
- 荒尾精与近代日本民间对华谍报网的布局
- 2021年
- 近代日本在企图称霸世界的进程中,岛国危机心态及其由此引发的民族凝聚力,为其社会各阶层开展谍报活动提供了“源动力”。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走向振兴之际,侵略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为满足对华侵略之“大陆政策”的需要。
- 朱继光
- 关键词:社会各阶层民族凝聚力源动力明治维新
- 抗战时期国人对西部开发技术人才的认识探析
- 2015年
- 抗战时期,在西部开发的呼声中,技术人才被奉为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等问题,成为抗战时期国人对西部开发技术人才的关注点。
- 邵金凯朱继光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国民政府对南京抗战期间财产损失之调查述评
- 2012年
- 抗战爆发后,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其先后历经日机空袭,沦陷初期日军疯狂的烧杀掳掠,以及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南京市公私机关、团体、企业及居民在前后方遭受了惨重的财产损失。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后对此极为重视,先后三次指定及组织相关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进行了具有一定连贯性的调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查报资料,为战后对日索赔奠定了基础。由于受到战时环境或社会经济剧变等因素影响,这一调查存在不少缺憾,但通过查报积累下来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朱继光
- 关键词:抗战财产损失国民政府
- 南京大屠杀期间市民财产损失的调查与统计——基于国内现存档案资料的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抗战期间留宁西方人士、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迁往后方的南京市政机关及战后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等各方,从各自角度先后对日军在南京所造成的市民财产损失状况进行调查。因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这些调查结果远低于实际损失。根据目前搜集的5865户市民财产损失档案资料,这些市民家庭的财产损失额不低于1.67亿元(1937年法币),户均损失为28474元,仅此损失数额即相当于战前南京全部市民家庭约678个工作日(近2年)的收入。
- 姜良芹朱继光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市民财产损失
-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变——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8
- 2011年
- 忠烈祠是国民政府为祭祀在战争中为国家忠勇牺牲的官兵和民众的神圣场所。国民党江苏省地方各县市筹建忠烈祠的活动经历了抗战胜利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民政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忠烈祠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忠烈祠功能的嬗变,使民众与政府之间在国家象征体系的构造上,产生了或互补、或冲突的关系。这对江苏地方忠烈祠的筹建产生了深层影响,从而导致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建祠结果。
- 姜良芹朱继光
- 关键词:国民政府功能嬗变
-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变——以江苏省为例
- 忠烈祠是国民政府为祭祀在战争中为国家忠勇牺牲的官兵和民众的神圣场所。国民党江苏省地方各县市筹建忠烈祠的活动经历了抗战胜利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民政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忠烈祠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
- 姜良芹朱继光
- 关键词:国民政府功能嬗变
- 文献传递
- “第二战场”:日俄战争中的对俄谍报战
- 2019年
- 在世界近代战争中,战场上的胜败是决定战局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只有与战争利益相关方面全面胜出,方能获得最终胜利.日俄战争中,基于俄国军事、经济实力,日本陆海军在进行战场拼杀的同时,还施以谋略为辅,以“第二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对俄开展了精准而卓有成效的谍报活动,最终以小博大战胜了俄国.
- 朱继光
- 关键词:日俄战争正面战场第二战场
- 试析南京沦陷前后日军“征缴”政策及其实施原因被引量:1
- 2019年
- 在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后,侵华日军在上海至南京的广大区域内实施大规模的劫掠活动,而谓之为“征缴”。日军教令中,征缴政策指在战地有后勤机构监督之下,进行征收物品,并给予现金赔偿或待赔偿证明。从后勤理论上看,该政策貌似完善,而实则毫无真正实施的可能。日本侵华时期日军仅仅是以其之名掩盖自己的劫掠罪行。这一政策的施行与日军高层的战略设计及对国际法的规避密切相关,也受到当时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恶劣天气等影响。但这并不能成为日军“征缴”的借口,也无法掩饰其对华侵略的本质。
- 朱继光
- 关键词:侵华日军征缴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