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艳
- 作品数:53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人才培养及科研带头人专项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向活瓣补片矫治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术后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评估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32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常规补片矫治术的17例,进行单向活瓣补片矫治术的15例,术后分析两组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死亡率。结果常规补片矫治组死亡3例,死亡率17.65%,2例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死于右心衰;活瓣补片矫治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与DIC,死亡率6.67%,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较之常规补片矫治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常规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3.2±22.6)mmHg,术后平均(85.4±17.9)mmHg,活瓣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0.4±19.5)mmHg,术后平均(57.8±12.3)mmHg,大多数患者肺动脉压逐渐下降,其中活瓣补片组肺动脉压下降比常规补片组明显。活瓣矫治组回访5例,心功能均Ⅱ级;常规补片矫治组回访6例,心功能Ⅱ~Ⅳ级。结论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能有效地降低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双向分流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同时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前综合评估,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是降低先心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患者死亡率、提高术后近中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 韦小勇严中亚吴一军雷虹郑理卢中孙云朱正艳
- 关键词:单向活瓣补片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
-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矫治先天性心脏缺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的心内直视矫治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3年 1月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路径 ,在心脏跳动下行 2 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正术 1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14例 ,女 2 6例 ,年龄 3~ 4 0岁。结果 手术顺利 ,所有患者随访 2~ 2 0月 ,均健在 ,无术后并发症。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体外循环 (32 5 0± 18 5 0 )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2 0 0± 1 2 0 )h ;对照组患者体外循环 (6 8 5 0±17 5 0 )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4 2 0± 1 10 )h。结论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下矫治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心内直视手术是可行、有效。
- 程光存严中亚吴一军卢中孙云雷虹郑理朱正艳王晖李建安
- 关键词: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跳动先天性心脏缺损手术治疗
-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附5例报告)
- 目的:总结5例心脏移植的经验,探讨心脏移植的近远期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05年6 月施行5例原位心脏移植,5例均为心肌病,其中4例为扩张型,1例为限制型,手术方法均采用双腔静脉法,供心平均热缺血时间为(5±1....
- 严中亚吴一军孙云卢中郑理雷虹朱正艳王晖程光存李建安
- 文献传递
- 外科杂交技术在主动脉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主动脉弓疾病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分离,发病多急而凶险,有时两种疾病并存,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多因动脉破裂或重要脏器缺血死亡。
- 程光存朱正艳严中亚
- 关键词:主动脉弓杂交技术主动脉夹层分离外科主动脉瘤动脉破裂
- Ebstein畸形的外科治疗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总结1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Ebstein)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5例Ebstein畸形患者采用三尖瓣成形和房化右心室折叠术,其中8例隔瓣后瓣发育不全或缺如的患者采用自体心包矫正。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和利尿剂控制心力衰竭,术后第3d好转;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心功能有明显改善。随访13例,2例失访,随访时间1~42个月,其中11例患者心功能恢复至级,2例心功能恢复至级;紫绀和心脏杂音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12例三尖瓣水平反流消失,1例仍有轻度至中度反流。结论对右心室病理改变的正确认识,完善的三尖瓣功能修复和房化右心室折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自体心包三尖瓣隔瓣后瓣再造,保持了右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韦小勇严中亚郑理卢中吴一军雷虹孙云朱正艳
- 关键词:EBSTEIN畸形三尖瓣成形自体心包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的临床诊断方法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均于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合并心脏畸形者同时矫治,包括主动脉瓣成形1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月至5年,无复发残余分流,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需尽早手术,预后良好。对于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或主动脉瓣置换术。
- 施益民严中亚卢中雷虹吴一军孙云朱正艳郑理
-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破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体外循环管理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在心内直视纠治术中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对100例小儿CPB手术患者,使用stockerⅢ型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50例,中度38例,重度12例。CPB采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高流量。转流中常规使用硝普钠、凯时,部分婴幼儿使用超滤技术。结果:CPB35~181min,阻断主动脉20~120min,血气分析、电解质监测正常。全部患儿心脏自动复苏,无死亡和并发症。结论:先心病合并肺高压CPB转流中,应特别注意心肌保护、肺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和扩血管药物以及超滤技术的应用。
- 程光存严中亚吴一军雷虹孙云卢中郑理朱正艳王晖李建安姜波宋晓蓉权循炎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
- 大鼠心脏移植后心肌组织内支链氨基酸代谢对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移植后心肌组织内支链氨基酸(BACC)代谢对移植物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和同种移植组,采用改良的Ono模型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移植后2周和8周,取两组受鼠,分别获取其血液和移植心脏标本。观察两组受鼠的血管狭窄程度,使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移植心肌内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获得一些影响BACC代谢的差异蛋白质,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验证。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心脏组织和血浆中BACC浓度。结果移植后2周和8周,同系移植组冠脉血管未出现狭窄,而同种移植组冠脉血管出现明显狭窄(P〈0.01),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其血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P〈0.01)。经搜索得到37个差异蛋白质(肽)点,其中3个为支链酮酸脱氢酶(BCKDH)亚单位E1α、E1β和E3BCKDH E1α、E1β在同种移植心脏组织和血管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同时,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内BACC浓度升高,而血浆内BACC浓度并未明显升高。结论同种移植心脏组织内支链氨基酸氧化代谢的限速酶受到抑制,使心脏组织内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浓度升高,其中亮氨酸作为蛋白质翻译的启动因子,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径和非mTOR途径促进了蛋白质合成,可能在移植心脏心肌肥厚和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章庆春尹海辉严中亚吴岳恒朱正艳雷虹卢中
- 关键词:心脏移植移植物血管病变
- 自体心房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自体心房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方法选实验用小型猪12头,结扎左前降支远端,制造心梗模型。同时取左心耳少量组织,酶解后体外培养扩增心房细胞。28d后将实验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将体外培养扩增的自体心房细胞移植至心梗区,对照组移植不含细胞的培养液。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两组的左室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检查心梗区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体外培养扩增得到的是包含心房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的混合细胞,移植至心梗区后可显著提高射血分数值。心梗区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可见移植的心房细胞。结论自体心房细胞移植至心梗区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是较理想的心肌细胞移植备选细胞。
- 朱正艳严中亚翟志敏汪健胡闻
- 关键词:心房自体细胞
- 个体化组合式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个体化组合式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并与传统的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及个体化组合式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的患者共44例,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9)岁.其中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全弓置换组);行个体化组合式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22例(个体化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术后1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无死亡病例.全弓置换组的心肺转流时间、心肌阻断时间、停循环或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输血量均高于个体化组(f=2.791~43.465,均P<0.05).术后1个月,全弓置换组和个体化组胸主动脉最大内径均小于术前[(33 ±1)mm比(45 ±6) mm(t=10.076,P=0.000),(33 ±2)mm比(45 ±8)mm(t =5.979,P=0.000)];两组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组合式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手术和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均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前者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输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
- 申运华严中亚严光卢中程光存王晓玲朱正艳雷虹吴一军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