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琳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健康教育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血功能
  • 1篇血小板
  • 1篇预治疗
  • 1篇院内获得性
  • 1篇院内获得性肺...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 1篇套囊充气
  • 1篇套囊压力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功能
  • 1篇器官
  • 1篇器官功能
  • 1篇器官功能障碍

机构

  • 6篇昆明医学院第...

作者

  • 6篇朱晓琳
  • 3篇魏宏建
  • 3篇肖李乐云
  • 2篇杨潇
  • 2篇董丽宏
  • 2篇许汪斌
  • 1篇赵海燕
  • 1篇任婵
  • 1篇付春来
  • 1篇代冬梅
  • 1篇杨磊
  • 1篇刘丽丽
  • 1篇荣令
  • 1篇王雨平

传媒

  • 2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云南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甲型H1N1流感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的变化及意义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PLT)的动态变化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0例符合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的患者,比较第1、2、3、4天的CRP和PLT变化,分析CRP和PLT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及恶化组第1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天恶化组患者CRP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PLT均在正常范围,恶化组PLT呈持续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和PLT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预后有重要帮助,CRP水平升高越明显,PLT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提示患者病情越重。
董丽宏肖李乐云朱晓琳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C反应蛋白血小板
外科ICU中三种谵妄评估法的比较
杨潇赵海燕许汪斌朱晓琳代冬梅
套囊充气方法选择的探讨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通过对三种套囊充气方法的效果比较,总结出理想的套囊充气方法。方法应用Portex专用套囊测压计,对44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分别实施手指捏感法、固定注气法和最小容积阻塞法充气,于充气末测定套囊内压力。结果入ICU首次套囊压力为(52.40±8.08)cmH2O。手指捏感法、固定注气法和最小容积阻塞法的套囊内压力分别为(53.27±7.00)cmH2O、(62.00±8.24)cmH2O和(12.41±2.29)cmH2O,最小容积阻塞法与前两种方法充气后其套囊内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气道峰压为30cmH2O时前两种方法病人气道无漏气情况,最小容积阻塞法则有4例出现少许气道漏气。结论采用套囊压力计监测套囊内压力是一种科学、理想的方法。手指捏感法和固定注气法均不尽理想,而最小容积阻塞法其套囊内压力稍低于正常。在没有压力计时,可在最小容积阻塞法充气的基础上,再注气0.5~1mL为宜.
魏宏建付春来荣令朱晓琳
关键词:套囊压力
非发酵菌所致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非发酵菌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老年人院内获得性非发酵菌肺炎(简称非发酵菌H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人非发酵菌HAP的发生与误吸(OR=41.682,95%CI2.907-597.730)、患有基础疾病(OR=12.130,95%CI1.518-96.964)、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OR=11.727,95%CI1.451-94.772)、使用镇静剂(OR=7.221,95%CI1.029-50.688)及气管插管/切开(OR=1.229,95%CI1.047-1.444)有关。结论 病人误吸、患有基础疾病、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和镇静剂、气管插管/切开容易导致老年患者非发酵菌HAP的发生。
魏宏建刘丽丽肖李乐云董丽宏朱晓琳
关键词:非发酵菌院内获得性肺炎老年人
干预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008年
目的旨在通过干预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反思陈旧的认识,遏制滥用止血药物的行为,为临床合理应用止血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40例入住ICU的APACHEII评分>12分,但尚未达到DIC诊断标准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血凝酶1KU/d静脉注射,氨甲苯酸0.4g/d静脉滴注共3d的干预治疗,对照组不使用上述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于入住ICU的第1d和第3d抽取外周血,动态监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项实验室指标。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6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后第1d监测的凝血指标相比较,其P值均>0.05,说明两组患者分组随机,具有可比性。2、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入住ICU后第3d监测的凝血指标相比较,其P值均>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干预治疗和无干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临床研究,可指导临床医师在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但尚未达到DIC诊断标准时,即使是APACHEII评分>12分的危重症患者,也不必习惯性地"常规"给予止血药物,避免过度治疗,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及过度干预治疗所带来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并发症。
肖李乐云魏宏建朱晓琳任婵
关键词:干预治疗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
妊娠期心肌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一例报告和文献回顾
朱晓琳杨潇王雨平许汪斌杨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