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脂肪
  • 3篇代谢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 2篇脂肪性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体脂
  • 2篇体脂分布
  • 2篇综合征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肝病
  • 1篇代谢综合征组...
  • 1篇动脉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曾志雄
  • 4篇蒋建家
  • 4篇林振忠
  • 3篇孙炳庆
  • 2篇牟伦盼
  • 2篇苏劲波
  • 2篇黄志鹏
  • 2篇苏智军
  • 1篇黄文森
  • 1篇曾又晓
  • 1篇庄玉君

传媒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体脂分布与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特点与代谢综合征(M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2006-2008年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未经降血糖、降血脂、利尿、降压、抗尿酸药物治疗。在脐水平测定腰围和CT测定内脏脂肪面积及体脂分布,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量颈动脉IMT,散射比浊法测定UAER。将研究对象分组为内脏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71)、皮下型肥胖组[腰围≥90(男)或≥85cm(女),内脏脂肪面积<100cm2,n=80]及正常对照组[腰围<90(男)或<85cm(女),n=31]。结果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3.7%比31.9%,P<0.01)。内脏型肥胖组IMT高于皮下型肥胖组[(0.95±0.14)比(0.77±0.12)mm,P<0.05]与正常对照组[(0.71±0.13)mm,P<0.05]。内脏型肥胖组UAER高于皮下型肥胖组[(31.05±19.87)比(22.75±9.32)mg/24h,P<0.01]与正常对照组[(9.95±6.23)mg/24h,P<0.01]。皮下型肥胖组UAE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随代谢综合征组分增加而增加(r=0.65,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内脏脂肪蓄积与IMT、UAER呈正相关(r=0.59,P<0.01;r=0.61,P<0.01);皮下脂肪蓄积与UAER呈正相关(r=0.5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用作IMT的解释变量;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及HDL-C可作为UAER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型肥胖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颈动脉IMT主要受内脏脂肪蓄积影响,UAER既受内脏脂肪影响也受皮下脂肪影响。
蒋建家孙炳庆庄玉君牟伦盼苏劲波林振忠黄文森曾志雄
关键词:内脏脂肪代谢综合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白蛋白排泄率
肥胖者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的关系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就诊的163名单纯性肥胖病人。采用CT测定腹腔内脂肪面积,依据腹腔内脂肪面积分为内脏型肥胖组(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115例)及皮下型肥胖组(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48例),并进行人体指标、脂代谢指标测定。结果:与皮下型肥胖组比较,内脏型肥胖组甘油三酯[TG,(1.69±1.51)mmol/L比(2.67±2.61)mmol/L]、总胆固醇[TC,(5.07±1.03)mmol/L比(5.65±1.19)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17±0.48)mmol/L比(1.02±0.22)mmol/L]水平显著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腹腔内脂肪面积与TG呈正相关(r=0.235,P=0.003),与HDL-C负相关(r=-0.162,P=0.039)。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蒋建家曾又晓林振忠孙炳庆苏劲波牟伦盼曾志雄
关键词:肥胖症脂肪组织高脂血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身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腹腔内脂肪面积(VA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NAFLD病例,根据彩超脂肪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轻度61例、中度45例、重度21例,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WC,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测,并接受腹部CT扫描,测量VAT、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T)、腹部脂肪总面积(TA)。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方差不齐者以ANOVA(Welch法)比较,否则改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行两两比较。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等级变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WC、VAT、TA、SAT、BMI、AST、ALT、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FLD严重程度与BMI、WC、VAT、SAT、T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67(P=0.000)、0.503(P=0.000)、0.473(P=0.000)、0.280(P=0.001)、0.465(P=0.000)。结论控制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是预防NAFLD的重要措施之一。
黄志鹏苏智军蒋建家孙炳庆林振忠曾志雄
关键词:脂肪肝人体质量指数体脂分布
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严重程度与代谢综合征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断为NAFLD患者127例,其中轻度NAFLD61例(轻度NAFLD组)、中度NAFLD45例(中度NAFLD组)、重度NAFLD21例(重度NAFLD组)。另选择21例同期就诊的非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由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接受肝脏超声波检查及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检测。结果对照组与轻、中、重度NAFLD组合并超重的比例依次为57.1%(12/21)、88.5%(54/61)、95.6%(43/45)、100%(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76,P〈0.001);各组合并肥胖的比例依次为19.0%(4/21)、44.3%(27/61)、64.4%(29/45)、71.4%(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40,P=0.001);各组合并腹部肥胖的比例依次为38.1%(8/21)、85.2%(52/61)、97.8%(44/45)、95.2%(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16,P〈0.001)。对照组与轻、中、重度NAFLD组中合并代谢综合征比例依次为14.3%(3/21)、45.9%(28/61)、71.1%(32/45)、71.4%(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37,P〈0.001);轻、中、重度NAFL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641,P〈0.05;X2=18.562,P〈0.05;X2=14.000,P〈0.05)。NAFLD严重程度与体质量指数、腰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467、0.503、0.386、0.369、0.279、0.295,P均〈0.01);NAFLD严重程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5)。结论NAFLD严重程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组分有显著相关性。
黄志鹏苏智军蒋建家林振忠曾志雄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