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丹凤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微生物种群
  • 2篇微生物种群结...
  • 2篇污泥
  • 2篇氯苯
  • 2篇氯苯胺
  • 2篇好氧
  • 2篇好氧污泥
  • 2篇苯胺
  • 1篇水溶
  • 1篇水溶液
  • 1篇柠檬
  • 1篇柠檬酸
  • 1篇荞麦
  • 1篇污泥颗粒
  • 1篇污泥颗粒化
  • 1篇离子
  • 1篇颗粒化
  • 1篇降解
  • 1篇降解氯苯
  • 1篇好氧污泥颗粒...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曹丹凤
  • 1篇吴明君
  • 1篇徐向阳
  • 1篇朱亮
  • 1篇罗伟国
  • 1篇李云春
  • 1篇王妍媖
  • 1篇孟令银
  • 1篇杨燕妮
  • 1篇饶含兵
  • 1篇张妮妮
  • 1篇查莹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改性荞麦壳对水溶液中Cu^(2+)离子吸附效果及机理被引量:7
2014年
以柠檬酸对荞麦壳进行化学改性,改性后荞麦壳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量增加。研究了不同pH、吸附剂投入量、浓度和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pH值为5.5,Cu2+初始浓度50 mg/L,吸附剂投入量为1 g,吸附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u2+的吸附量达到较大值。通过用改性荞麦壳吸附剂对Cu2+的热力学吸附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荞麦壳吸附剂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改性荞麦壳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存在化学吸附,改性荞麦壳的最大吸附量可以达2.26 mg/g。研究改性荞麦壳吸附剂吸附Cu2+的动力学特性,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进行很好的描述,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准一级速率方程和颗粒扩散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初始阶段,Cu2+浓度较高,颗粒内扩散;吸附后期,Cu2+浓度较低,受到颗粒外扩散的控制。总之,整个吸附过程可能是多种动力学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曹丹凤孟令银王妍媖李云春吴明君饶含兵
关键词:柠檬酸改性
降解氯苯胺类化合物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微生物种群演替的研究
氯代苯胺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具三致效应与遗传毒性的典型持久性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长期滞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危险,基于微生物转化、降解作用的生物处理是此类有毒有机物废水废气处理、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核心技术之一。众多研究...
曹丹凤
关键词:氯苯胺微生物种群结构
文献传递
降解苯胺和氯苯胺类污染物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以序批式气提生物反应器(SABR)为平台,研究了苯胺和氯苯胺类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过程好氧污泥颗粒化。结果表明,通过缩短污泥沉降时间、逐步提升目标污染物进水负荷,反应器连续运行3个月,最终在污泥沉降时间5min、COD负荷1.0-3.6kg/(m^3.d)、苯胺和氯苯胺负荷1kg/(m^3.d)条件下实现污泥颗粒化,COD、苯胺和氯苯胺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99.9%以上;获得的成熟好氧颗粒粒径在0.45-2.5mm,SOUR稳定在150mgDO/(gVSS·h)以上,颗粒污泥EPS中PN含量为28.0±1.9mg/gVSS,PN/PS比值为6.5mg/mg,苯胺类比降解速率达0.18g/(g·d);应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稳定运行的颗粒化反应器内好氧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好氧颗粒内主要细菌分属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及Flavobacteria等类群,优势菌为Pseudomonas sp.、Flavobacterium sp.;与已获得的降解氯苯胺好氧颗粒相比,苯胺存在下培养获得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更为丰富。
朱亮徐向阳曹丹凤罗伟国杨燕妮张妮妮查莹
关键词:苯胺氯苯胺好氧污泥颗粒化微生物种群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