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卫华
- 作品数:53 被引量:225H指数:9
- 供职机构: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电图异常Q波患者^(201)Tl心肌显像分析
- 2003年
- 目的 分析临床心电图 (ECG)出现异常Q波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原因。方法 6 9例患者分别行ECG和2 0 1 Tl心肌显像。其中男 5 2例 ,女 17例 ,4 5岁以下 2 8例。结果 2 5例ECG表现为前间壁心肌梗死 ,33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 ,5例表现为前间壁 +下壁心肌梗死 ,4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 ,2例表现为正后壁心肌梗死 ;误诊为前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共 6 0例 ,占 87%。经心脏超声、ECG等检查 ,6 9例中 9例为心室内传导障碍 ,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5例为肥厚型心肌病 ,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共 2 3例 ,占 33 3% ,其余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依靠ECG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应慎重 ;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应为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 秦迁陈建梁宇虹饶伟清方卫华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放射性核素显像铊放射性同位素
-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构型及心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176例有或无 L VH的 EH患者的 PP与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ASH)、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CH)及扩张性肥厚 (DH)三型肥厚组的 PP与无 L VH组相比 ,有明显的差别 ,CH和 DH组较大 (P均 <0 .0 1) ,尤以 DH组较甚。2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3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P与 EH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P每增加 10 m m Hg,左心功能不全增加 30 % (95 % CI:1.2 3~ 1.37,P<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 EH病程进行校正后 ,PP每增加 10 m m Hg显示增加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 19% (95 % CI:1.13~ 1.2 5 ,P<0 .0 0 0 1)。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 EH患者中 ,PP与 L VH构型具有一定的联系 ,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且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
- 林泽鹏赵有生秦迁方卫华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对冠心病泵衰竭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7
- 1998年
- 为评价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对冠心病泵衰竭的治疗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7例因急性心梗心原性休克及冠心病心脏直视手术低心输出量而应用IABP的病例。结果表明行IABP后30分钟反搏压达65~130mmHg,心脏指数由1.60±0.20L/min/m2上升到2.27±0.20L/min/m2(P<0.001),平均动脉压由47.0±16.0mmHg上升到85.3±25.4mmHg(P<0.001),并有相应的临床改善,未见并发症。因此,IABP是治疗冠心病泵衰竭的有效手段。
- 陈方计乐群温定国沈宗林方卫华
- 关键词:IABP心原性休克心脏指数冠心病
- 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2月至2002年5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28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76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人群中,共发现18例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为0.626%,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50%的有15例,其中8例收缩期狭窄≥75%。14例有心绞痛症状。8例收缩期狭窄≥75%的患者行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前壁心肌缺血。2例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塞,其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使用b-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心绞痛。16例随访1~5年,无1例新发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及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b-阻滞剂可缓解所致心绞痛,极少心肌桥患者需行心肌桥剥离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安全有效的办法。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预后较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为好。
- 李忠红衣为民龙娟张志伟彭长龙方卫华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心绞痛心肌梗塞
- 非开胸植入心脏起博转复除颤器病人的临床追踪研究(附二例报告)
- 1996年
- 我们对两例纯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的病人作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AICD能准确地识别室速和室颤,并能成功地进行转律和除颤。奎尼丁能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故经非开胸途径植入AIC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方法,联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AICD的放电次数。
- 彭长农衣为民胡雪松刘幼文方卫华
-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 高渗盐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稀释性低钠血症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稀释性低钠血症的方法、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治疗组 3 4例和对照组 3 1例CHF稀释性低钠血症进行对比分析。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用 3 %高渗盐水治疗 ,在使用盐水前和使用盐水过程中分别静注西地兰和静滴硝普钠 ,使用盐水后静注速尿。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血钠浓度分别为 ( 12 0 .5± 7.1)mmol/L和 ( 12 1.6± 6.8)mmol/L、( 13 3 .8± 4.7)mmol/L和 ( 12 5 .9± 7.6mmol/L) (P <0 .0 0 1) ;两组血钠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时间和水肿消退时间分别为 ( 5 .9± 2 .8)天和 ( 10 .4± 3 .1)天 (P <0 .0 0 1)、( 8.6±6.4)天和 ( 12 .2± 7.0 )天 (P <0 .0 5 )、( 11.9± 4.4)天和 ( 16.3± 5 .9)天 (P <0 .0 1)。结论 :在保护性措施下 ,用高渗盐水治疗CHF稀释性低钠血症 ,其低钠血症和心功能改善快 ,水肿消退快。
- 方胜先方卫华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稀释性低钠血症高渗盐水CHF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被引量:15
- 1999年
- 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43例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21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水平,并按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不同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血浆内皮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结果提示,内皮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病变程度有关。
- 张少敏徐明星方卫华
- 关键词:内皮素冠心病放射免疫法
- PDGF-β mRNA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兔血管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英文)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以PDGF-β的反义寡核苷酸作为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PDGF-βmRNA和增生,为反义药物预防经皮血管内膜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兔髂动脉内膜建立再狭窄模型,于内膜损伤后1周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PDGF-β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情况。结果计数200个内膜细胞中的PCNA阳性反应的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反义药物显著抑制内膜平滑肌细胞表达PC-NA,抑制率为93.44%(P <0.001)。显微镜高倍视野下(400×) 计数血管内膜每平方毫米中的 PDGF-βmRNA阳性细胞的平均数,与对照组相比,反义药物显著抑制内膜平滑肌细胞表达PDGF-β mRNA,抑制率为 88.40%(P <0.001)。结论根据不同种属 PDGF-β的同源性设计的反义药物显著下调血管内膜表达PDGF-βmRNA并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这为临床应用反义寡核苷酸防治经皮血管内膜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
- 季军方卫华何霞潘一峰
- 关键词:再狭窄平滑肌细胞反义药物
-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构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不同构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 47例有或无左心室肥厚(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LVH的程度与其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级数的相关系数为r=O.58(P
- 林泽鹏方卫华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
-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 2003年
-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 徐验方卫华衣为民王涓彭长农李忠红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预后再灌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