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锦波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2篇EB病毒
  • 1篇咽肿瘤
  • 1篇肿瘤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类型
  • 1篇癌变
  • 1篇鼻咽肿瘤
  • 1篇EB病毒感染
  • 1篇病毒感染

机构

  • 2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2篇张锦波
  • 2篇李华仁
  • 2篇钟碧玲
  • 2篇权莉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肿瘤

年份

  • 2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鼻咽癌组织学类型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研究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4种主要组织学类型的鼻咽癌288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癌巢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EB病毒编码小RNAs(EBERs)的表达,其中EBERs阳性的31例非角化性癌和19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进一步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antigen-diffuse,EA-D)mRNA的表达。[结果]接近100%的鼻咽非角化性癌(99.32%,145/146)显示出EBERs阳性信号,鼻咽腺癌EBERs阳性率明显小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是35.90%(14/39)、84.38%(81/96)。双向分化的腺鳞癌的EBERs阳性率(71.43%,5/7)处于非角化性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93.39%,226/242)与腺癌(35.90%,14/39)之间。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腺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有23例(23/146,15.75%)、16例(41.03%,16/39)、31例(31/96,32.29%)可见表达EBERs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的EA-DmRNA表达率高于非角化性癌,分别是78.95%(15/19)、16.13%(5/31)。[结论]4种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的EB病毒感染率与感染状态不完全一致。鼻咽非角化性癌总是与EB病毒的潜伏感染密切相关,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化不良成分也与EB病毒潜伏感染关系密切,其中分化良好的癌细胞经常可以检测到EB病毒的溶解性感染产物表达。
钟碧玲李华仁张锦波权莉
关键词:鼻咽肿瘤组织学类型
鼻咽癌形态发生学的EB病毒感染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EB病毒在鼻咽癌形态发生学的哪一阶段进入鼻咽上皮细胞。方法 从3212例 鼻咽癌活检组织切片中筛选并收集到具有各种癌旁上皮病变的鼻咽癌标本85例,用核酸原位杂交 法检测癌旁上皮病变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s(EBERs)感染,其中31例具有癌旁鳞状化生病变的鼻 咽癌组织进一步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 antigen-diffuse)mRNA。 结果 85例鼻咽癌标本共观察到154个癌旁上皮病变病灶:39个柱状上皮单纯增生灶、43个化生 鳞状上皮增生灶、41个上皮异型性变(轻度、中度和重度)灶、17个原位癌灶及14个微小浸润癌 灶。所有癌旁正常或单纯增生的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均显示EBERs阴性。一部分(11/41,26. 83%)癌旁异型性变上皮中的少数细胞表达EBERs,大部分原位癌(12/17,70.59%)及全部微小浸润 癌都显示相当数量的EBERs阳性癌细胞。31例可见癌旁鳞状化生上皮病变的鼻咽癌中有10例癌旁 上皮角化细胞的细胞核上显示出EA-D mRNA阳性信号。结论 EB病毒可以首先感染异型性变的上 皮细胞,然后可能与其他致癌产物协同对鼻咽癌变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鼻咽癌细胞中释 出的EB病毒可以重复感染癌旁鳞状化生上皮内的角化细胞,这种溶解性感染不具有重要的病理学 意义。
钟碧玲李华仁张锦波权莉
关键词:鼻咽癌EB病毒癌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