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盛发

作品数:42 被引量:15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军事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政治法律
  • 1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军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斯大林
  • 7篇普京
  • 6篇世界大战
  • 4篇第二次世界大...
  • 4篇卫国战争
  • 4篇冷战
  • 3篇中苏
  • 3篇周年
  • 3篇列宁
  • 3篇梅德韦杰夫
  • 3篇教科书
  • 3篇戈尔巴乔夫
  • 3篇共产主义
  • 3篇国际共产主义
  • 3篇赫鲁晓夫
  • 2篇大战
  • 2篇第一次世界大...
  • 2篇雅尔塔体制
  • 2篇战后
  • 2篇战后初期

机构

  • 32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外交学院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35篇张盛发

传媒

  • 11篇俄罗斯学刊
  • 7篇俄罗斯东欧中...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北方论丛
  • 2篇历史研究
  • 2篇世界历史
  • 2篇当代世界社会...
  • 2篇俄罗斯研究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近现代国际关...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析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动机与决策——写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50周年之际被引量:5
2012年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苏联核导弹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的两种动机:捍卫革命的古巴并使其成为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革命榜样;缩小同美国在战略导弹方面的差距。出于维护赫鲁晓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领导地位的考虑,苏联同美国在欧洲的争夺也对赫鲁晓夫的最后决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世界革命的理念则是赫鲁晓夫一切外交行动及其动机的基础和根源。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决策过程,缺乏充分的讨论和科学的论证,是没有根据和脱离现实的主观主义的产物。
张盛发
关键词:赫鲁晓夫导弹危机
戈尔巴乔夫—库德林关于改革的报告及其争论与解读
2015年
2015年5月,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举办了纪念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30周年的圆桌会议。会上提出了由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前财政部长库德林领导的公民倡议委员会所邀请的专家小组起草的报告,题为《1985—2015:当代俄罗斯背景下改革的价值》(简称戈尔巴乔夫—库德林报告)。报告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缘起与结果,总结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改革对于当代俄罗斯的价值和意义。报告发表后立即在俄罗斯掀起了有关如何看待当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俄罗斯是否需要第二次改革的激烈争论。报告的出台表明,虽然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但是俄罗斯民主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库德林成为报告主导者之一证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确实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别是哺育了一大批具有民主理念的新一代政治家。在普京执政集团强大和反对派力量弱势的政治格局下,在乌克兰危机造成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特殊形势下,由于缺乏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实施所谓的改革2.0版的前景是非常暗淡的。
张盛发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60年前苏联国内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反应——写在苏共20大召开60周年之际被引量:1
2016年
1956年2月25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报告否定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谴责斯大林的镇压罪行。同年3月5日,根据苏共中央主席团决议,全苏各州委、边疆区委和加盟共和国中央委员会向全体党员和团员以及无党派人士传达了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报告在各地传达后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反响。对斯大林极端对立的两极评价表明,即便是在20世纪50年代表面上高度一致的苏联社会,也无法在斯大林问题上形成统一的共识。
张盛发
关键词:赫鲁晓夫斯大林个人崇拜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苏共同抵制美国主导的对日媾和被引量:11
2001年
Along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d War, America put forward the issue of making peace with Japan, trying to make Japan to become America’s ally and to reserve the right of army residence in Japan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peace treaty with Japan. 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Korean War, America speeded the pace of peace making with Japan, excluding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from a peace settlement with Japan. For safeguarding their respective and common interests,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mutually consulted and coop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resistence to peace settlement with Japan controlled by America. In the final peace treaty made by USA, Chines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were harmed, and China was excluded from the peace conference in San Francisc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rongly condemned and opposed the American conduct. Stalin refused to sign the peace treaty with Japan, because the treaty dissatisfied the Soviet Union’s demands,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had reached the agreement that both countries would sign this treaty together. If Stalin had signed the treaty, he would have run risks of damaging the Sino\|Soviet allied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Korean War.
张盛发
关键词:外交关系国家主权
俄罗斯和德国在历史反思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被引量:1
2014年
俄罗斯和德国历史上都有让人震惊的"黑色"篇章,它们既有各自所属的单独篇章,也有紧密相缠的共同部分。俄罗斯(含苏联)和德国战后对待"黑色"篇章的态度差别很大:苏联对历史上的"黑暗"现象基本上是讳莫如深,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则要一分为二地对待苏联及其领导人斯大林;德国完全否定和严厉批判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在如二战这些共同的历史问题上,俄罗斯和德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造成俄德两国对待"黑色"历史不同态度和引起它们在共同历史问题上分歧与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各不相同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民族性格。
张盛发
关键词:历史反思
斯大林对外政策与冷战的起源
张盛发
关键词:冷战苏联外交
俄罗斯再次打响历史保卫战——写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被引量:4
2020年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问题,俄罗斯和西方一直都有着截然对立的观点体系和不同的叙事方式,由此它们之间围绕着二战历史问题的激烈论战多年来绵延不断。2020年,随着二战结束也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俄罗斯同西方和邻国在历史领域内就相同的问题再次展开激烈的笔舌大战。这场论战是2015年论战的延续和发展,其实质是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斗争。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同西方的历史论战对内是俄罗斯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对外是俄罗斯维护国家形象和在国际事务中争夺话语权的需要。俄罗斯能否在同西方的历史论战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并且赢得世界舆论,这不仅取决于俄罗斯的祖先自己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是否行事正确,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俄罗斯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场艰巨的历史论战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持久战。
张盛发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普京
从“十月革命”到“俄国大革命”——俄罗斯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被引量:3
2018年
苏联解体后,在新俄罗斯,对于"十月革命"开始出现了许多替代性的名称和定义,诸如"俄国1917年革命"、"俄国大革命"和"十月政变"等。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多样化进程仍在发展。在普京第三任总统期内,于2013—2014年通过制定历史文化标准和俄国史新教学法概念,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一并纳入俄国大革命的范畴。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教学参考书,最终确定了俄国大革命的新名称和新定义:俄国大革命就是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领土上的一场社会政治革命,始于1917年3月专制政权的倒台,终于1922年联盟国家苏联的建立,其中包括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修改十月革命名称和定义的动机是缓和左右两翼在"革命"和"政变"名称上的争论,在反思和总结十月革命历史的基础上,达到实现民族和解与社会和谐的目标。新名称的提出并未平息各派因分歧而产生的激烈争论。但是,从学术角度讲,俄国大革命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无疑将进一步丰富和推进苏联历史的研究。
张盛发
关键词:十月革命叶利钦普京
列宁与共产国际的建立被引量:3
2020年
第二国际因一战爆发以及社会党右翼在"保卫祖国"旗号下支持本国参战而陷于破产后,列宁开始着手为建立新的革命国际而积极努力。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领导世界革命运动,挫败社会党右翼恢复第二国际的企图,对抗巴黎和会构建的战后世界新秩序,列宁亲自领导和主持了第三国际的筹备和成立工作。在1919年3月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举行期间,列宁总揽全局,审时度势,运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引导会议克服分歧,达成共识,使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成功地转变为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从而树起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旗帜,建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中心。列宁在创建共产国际时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和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造就了20世纪的社会主义世界,而且其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遗产之一,仍然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着重大影响。
张盛发
关键词:列宁共产国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俄罗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评价80年被引量:1
2021年
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为一项对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双边条约,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中产生的广泛争议至今仍未平息。80年来,对《苏德条约》的评价经历了从斯大林时期全面肯定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全盘否定再到普京时期基本肯定但略有批评的曲折变化。在斯大林时期,《苏德条约》被认为是为苏联赢得一年半反击时间的和平条约。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德条约》被谴责违背了列宁主义的外交原则。普京时期,《苏德条约》被确定为反击西方国家1938年《慕尼黑协定》和避免苏联卷入战争的必要举措,同时也在特定场合下承认条约的非道义因素。对《苏德条约》评价反复变化反映了苏联和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变迁和对外政策目标的变更,同时也折射出同西方国家关系起伏不定的复杂状况。长远来看,俄罗斯对《苏德条约》的评价并未盖棺而定,评价的定性和评价的内容仍会随着俄罗斯内外政策特别是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张盛发
关键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历史评价斯大林戈尔巴乔夫普京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