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海涛

作品数:25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皮瓣
  • 7篇骨折
  • 6篇动脉
  • 6篇皮瓣修复
  • 6篇缺损
  • 4篇岛状
  • 4篇岛状皮瓣
  • 4篇岛状皮瓣修复
  • 3篇弹性髓内钉
  • 3篇指动脉
  • 3篇指动脉背侧支
  • 3篇软组织
  • 3篇软组织缺损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同指
  • 3篇组织缺损
  • 3篇桡骨颈
  • 3篇桡骨颈骨折
  • 3篇脱套伤

机构

  • 22篇唐山市第二医...
  • 6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唐山市妇幼保...
  • 1篇开滦总医院

作者

  • 23篇庞海涛
  • 9篇刘伟
  • 8篇于铁强
  • 6篇王斌
  • 5篇王辉
  • 4篇左玉明
  • 4篇李立东
  • 4篇李瑞国
  • 3篇王志生
  • 3篇杨焕友
  • 3篇王晶
  • 3篇王月光
  • 2篇费小轩
  • 2篇马铁鹏
  • 2篇李飞
  • 2篇郝睿峥
  • 2篇张剑锋
  • 2篇张磊
  • 2篇蒋文平
  • 2篇李军

传媒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全科护理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GF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及成骨细胞分化与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条件下成骨诱导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联合应用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麻醉后抽取股骨骨髓进行BMSCs原代细胞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BMSCs进行分组培养。空白组: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完全培养基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实验组:完全培养基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及VEGF(10ng/ml)。MTT法检测诱导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诱导BMSCs成骨分化过程细胞的形态特征;茜素红(Alizarin Red S,ARS)染色鉴定钙结节;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ALP活性及RT-PCR检测I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后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型,短柱状或立方形,细胞表面有短的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②茜素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散在的红色团块即钙结节。③二组中ALP染色均可见细胞浆内有黑色的碱性磷酸酶颗粒,但实验组ALP染色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0.05)。④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ALP活性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ALP活性早期较低,以后逐渐增高,第四天起,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6~8d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RT-PCR检测成骨细胞colⅠmRNA表达,诱导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colⅠmRNA表达,实验组colⅠmRNA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MSCs的VEGF蛋白呈阴性表达,而诱导分化后的成骨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
庞海涛刘伟甘洪全李立东王志强李琪佳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组织工程
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
2023年
目的探讨应用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至2022年1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25例(25指)近节皮肤圆形大面积缺损(面积约3 cm×4 cm~4 cm×6 cm),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0.0±2.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0例,绞伤5例。25例全部合并近节指骨粉碎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其中急诊新鲜的近节圆形皮肤缺损5例,一期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手术后,皮肤坏死的20例。首先创面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内固定,神经血管肌腱修复后,然后于相应的手掌背侧切取筋膜皮瓣逆向翻转修复手指近节创面。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0±1.5)个月。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功能及外形均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0指,良3指,差12指,优良率为50%。结论掌背筋膜皮瓣修复2~5指近节圆形大面积皮肤缺损,简单、实用,供区损伤小,成活率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庞海涛刘伟于铁强李瑞国王帅柯嵩李琪佳王志强
关键词:掌背动脉皮瓣软组织缺损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Ⅰ型浮膝损伤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10岁以下)Ⅰ型浮膝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5-06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儿童Ⅰ型浮膝损伤,先固定胫骨骨折,于胫骨近端骺板以远2~3 cm、胫骨结节骨骺后侧2~3 cm开孔置入弹性髓内钉;再固定股骨骨折,于股骨远端骺板近侧2~3 cm处开孔置入弹性髓内钉。结果本组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2~24)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8~24)周。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Flynn评分系统评定,均为优良;根据Yue等的评分标准评定均为优。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Ⅰ型浮膝损伤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王晶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邢爱春庞海涛
关键词:浮膝损伤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低龄儿童
带指背皮神经的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带指背皮神经的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侧方及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5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33例拇指指端、侧方及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指端(指腹)缺损19例、侧方缺损11例、指背缺损3例,清创后缺损范围1.8cm×1.0cm~3.0cm×2.0cm。根据创面位置,选择带指背皮神经的拇指尺背侧动脉或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2.0cm×1.2cm~3.3cm×2.3cm。供瓣区直接缝合或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覆盖。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22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患指功能参照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优25例、良8例,虎口区开大功能未受影响,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0mm。结论带指背皮神经的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修复同指多个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较佳,同时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
王辉杨晓溪费小轩王伟李军刘伟庞海涛王斌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背动脉指背皮神经
脊髓损伤病人对深静脉血栓认知评价要素的质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脊髓损伤治疗专家及护理专家对下肢静脉血栓的理解和认知,确定评价病人对下肢血栓认知的基本要素。[方法]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为指导,对10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并收集资料。[结果]共提炼出4个基本内容,包括下肢静脉血栓的概念及机制、对下肢静脉血栓危害性认识、脊髓损伤病人患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脊髓损伤病人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运动、饮食、治疗)。[结论]构建了脊髓损伤病人对下肢血栓认知的基本框架,为以后开展量性研究提供依据。
刘伟庞海涛田敏
关键词:脊髓损伤深静脉血栓
尺神经双卡综合征18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3年
目的总结尺神经双卡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18例尺神经双卡综合征诊治临床资料,利用肌电图检查尺神经传导速度(MNCV)在肘部和腕部的变化情况,评估诊断与疗效。结果18例尺神经双卡综合征患者采用手术松解尺神经肘、腕部压卡治疗,术后随访6—24(中位数18)个月,18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环小指指深屈肌肌力均恢复为5级,14例手内在肌肌力完全恢复,2例4级,2例无明显恢复。8例患者有爪型手畸形,4例畸形消失,2例外观明显改善,2例无恢复。所有患者能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熟悉尺神经的解剖特点、尺神经双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能明确尺神经双卡综合征的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治。
马铁鹏王斌焦伟张剑锋王辉杨焕友庞海涛尹佳丽
关键词:尺神经压迫综合征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观察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12诊治的87例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8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18)个月。2例术中损伤桡神经深支,在术后4周内恢复;术前4例桡神经损伤均在术后8周内恢复。4例肘关节、前臂功能受限,其中1例骨折再移位;2例骨化性肌炎;1例骨折不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患儿无症状;1例出现桡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恢复。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评分标准评定:优81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8.9%;疗效采用Metaizeau评分标准评定:优81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5.4%。结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重度移位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取出容易、疗效好的优点,但应注意合并损伤的合理治疗。
于铁强左玉明王月光廉小婧李飞张磊万广亮王晶庞海涛
关键词:儿童桡骨颈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
后踝骨折CT分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对后踝骨折进行CT分型,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0月治疗后踝骨折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42.3岁。所有患者进行X线及CT检查,根据后踝主要骨折块大小、部位和骨折线等进行CT分型,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根据CT图像,后踝骨折分为四型:Ⅰ型(稳定型)23例,其中Ⅰ1型(撕脱骨块型)5例(5.7%),Ⅰ2型(小楔形骨块型)18例(20.4%);Ⅱ型(临界型)26例,其中Ⅱ1型(中等楔形骨块无距骨后外脱位型)15例(17.1%),Ⅱ2型(中等楔形骨块合并距骨后外脱位型)11例(12.5%);Ⅲ型(大楔形骨块不稳定型)18例(20.5%),Ⅳ型(中间贯穿型)21例(23.8%)。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年)。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62例,良13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85.2%。[结论]CT能够明确后踝骨折的组织解剖学变化,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志生王志强李立东庞海涛周瑞红焦翔
关键词:后踝骨折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带神经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比较被引量:13
2017年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带神经的同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将43例(50指)指端缺损的急诊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带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3例27指)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20例23指)进行修复。比较2组术式的手术时间、患者对患指外观的满意度、皮瓣静态两点辨距觉、患指活动度及供区术后外观等情况。结果术后2组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12~18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患指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对患指外观满意度及皮瓣静态两点辨距觉比较时,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组优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供区外观比较时,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组供区植皮质地较柔软,无明显瘢痕挛缩及色素沉着,位置较隐蔽;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组供区植皮位置较暴露,其中5例出现轻度瘢痕挛缩,影响手指美观。结论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均操作简单,解剖恒定,适用于手指指端缺损的修复,但与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相比,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能更好地重建指端感觉及外观。
王辉杨晓溪王斌王伟庞海涛刘伟李军杨焕友
关键词:缺损皮瓣
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与邻指皮瓣瓦合修复末节脱套伤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采用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与邻指皮瓣瓦合修复末节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应用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岛状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30例(30指)新鲜末节脱套伤(伴或不伴末节指骨骨折),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6~60岁,平均(39±3)岁。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0例患者皮瓣全部顺利成活。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1)个月,手指外形及功能非常满意。上肢功能评定,优29例,良1例(感染),优良率100%。结论同指指固有动脉背侧分支皮瓣与邻指皮瓣瓦合修复末节脱套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庞海涛刘伟于铁强李瑞国王帅柯嵩李琪佳王志强
关键词:脱套伤指动脉背侧支皮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