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莹
-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7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与结肠黏膜肥大细胞、P物质含量的相关性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中的意义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27名作为IBS-D组,无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27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食物不耐受状况评价问卷和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两组进行食物不耐受状况分析。通过IBS病情尺度调查表(SSS)对IBS-D组进行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结肠镜检查获取受试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各2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物质含量,采用吉姆萨染色计数肥大细胞数量。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IBS-SSS评分与肥大细胞、P物质阳性细胞表达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5,P=0.389)。但食物不耐受状况评价问卷显示,IBS-D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为44.4%(12/27),高于对照组的14.8%(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4,P=0.017);IBS-D组食物中位不耐受严重程度指数[0(0,60)]高于对照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9.50,P=0.007)。可能产生不耐受症状的食物中,富含可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的食物如牛奶、面条、黄豆等出现频率高达71.4%(30/42)。IBS-D组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P物质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χ^2=20.735、22.071,P均〈0.01);IBS-D组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分别为(2.40±1.04)和(2.35±1.11)个/高倍视野(HPF),对照组为(0.97±0.70)和(0.89±0.72)个/H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0、-5.629,P均〈0.01)。IBS-D组患者肠道症状严重程度与乙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呈中度正相关(r=0.576,P=0.002),与乙状结肠P物质阳性细胞表达率亦呈中�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P物质
-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临床表现和诊断进展被引量:5
- 2019年
-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晚期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文献报道PVT在肝硬化患者的患病率为0.6%~26.0%。PVT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致命性并发症,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肠梗死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不同程度的PVT被诊断出来。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
- 食物不耐受及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2年
- 食物不耐受已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问题。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所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许多慢性身心疾病潜在的共同病因或诱发因素。食物不耐受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此文就食物不耐受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以及诊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消化系统疾病
- 克罗恩病缓解期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特征及利福昔明的干预效果
- 2023年
-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克罗恩病缓解期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分为SIBO阳性组(17例)和SIBO阴性组(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分析克罗恩病缓解期合并SIBO的危险因素,评价利福昔明对克罗恩病缓解期合并SIBO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SIBO阳性组女性占比高于SIBO阴性组[13/17比25.93%(7/27)],累及回盲瓣、合并肠道狭窄、腹胀、排稀便的患者占比高于SIBO阴性组[15/17比48.15%(13/27)、14/17比18.52%(5/27)、16/17比33.33%(9/27)、15/17比25.93%(7/27)],基线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粪便钙防卫蛋白(FC)水平均高于SIBO阴性组[120.60分(79.80分,139.20分)比58.80分(37.10分,86.00分)、14.30 mg/L(9.60 mg/L,20.80 mg/L)比4.60 mg/L(2.60 mg/L,11.10 mg/L)、14.00 mm/1 h(7.00 mm/1 h,19.00 mm/1 h)比7.00 mm/1 h(3.00 mm/1 h,15.00 mm/1 h)、284.50μg/g(267.30μg/g,556.80μg/g)比18.80μg/g(14.60μg/g,38.20μg/g)],体重指数低于SIBO阴性组[(19.16±1.89)kg/m2比(20.82±1.86)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7.24、17.33、15.71、16.20,Z=3.74、2.74、2.30、5.04,t=2.85;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肠道狭窄(OR=10.76,95%置信区间1.05~110.59,P=0.046)、FC水平升高(OR=1.02,95%置信区间1.01~1.03,P=0.002)是克罗恩病缓解期合并SIBO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利福昔明治疗的10例SIBO阳性患者中,治疗2周后6例SIBO转阴,4周后10例均转阴;利福昔明治疗第8周末,10例患者腹胀、排稀便次数、CDAI、CRP、ESR、FC和体重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在属水平,SIBO治疗后扭链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torques)、纺锤链杆菌属(Fusicatenibacter)相对丰度较治疗前降低(F=4.71、1.58,均P<0.05),新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3、、芽孢杆菌属(Bacillus)、普氏菌属(Prevotella)-6、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未分类-008相对丰度较治疗前�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利福昔明肠道菌群
- 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关系探讨
- 2019年
-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发病率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慢性肝病患者895例为病例组(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及肝硬化失代偿三个亚组);收集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的健康体检者70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食物不耐受中、高度敏感阳性率和多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及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失代偿亚组的食物不耐受轻度敏感阳性率及多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高于肝硬化代偿亚组、慢性肝炎亚组和对照组,肝硬化失代偿亚组食物不耐受中、高度敏感阳性率均高于慢性肝炎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97例,阴性186例,阳性组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肝病发展及晚期并发症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慢性肝病
- 慢性腹泻神经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0年
- 胃肠功能的神经调节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而中枢神经系统又通过脑-肠互动实现对胃肠道功能的调节。此文阐述了近年来与慢性腹泻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慢性腹泻自主神经肠神经系统脑-肠轴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症状指数及回盲部肥大细胞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I)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diarrhea-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及健康人群中的存在情况,分析D-IBS患者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症状指数与回盲部肥大细胞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食物不耐受在D-IBS发病中的意义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D-IBS患者22例为病例组,无消化系症状的健康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分别接受结肠镜检查.应用食物不耐受状况评价问卷对2组进行食物不耐受状况评分;用功能性肠病症状严重指数(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 severity index,FBDSI)和IBS病情尺度调查表(IBS symptomseverity scale,IBS-SSS)对病例组进行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结肠镜检查,在距回盲瓣4cm处取活检组织2块,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并与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指数、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IBS患者回盲部肠黏膜肥大细胞计数(4.68±0.55)个/高倍镜视野,健康对照组为(1.33±0.54)个/高倍镜视野,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食物不耐受存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与IBS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间呈正相关(FBDSI:r=0.992,P<0.001;IBS-SSS:r=0.970,P<0.001);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与I B S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间呈正相关(FBDSI:r=0.957,P<0.001;IBS-SSS:r=0.985,P<0.001);食物不耐受严重程度与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间呈正相关(r=0.964,P<0.001),健康对照组中食物不耐受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食物不耐受者(P<0.05).结论:D-IBS临床症状与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密切相关,食物抗原的刺激作用可能是D-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增多的原因之一;D-IBS患者食物不耐受存在情况普遍,食物不耐受可加重D-IBS患者肠道症状.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
- 食物不耐受与肝源性腹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肝源性腹泻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肝病患者895例,比较肝源性腹泻在慢性肝炎(n=408)、肝硬化代偿(n=204)和肝硬化失代偿(n=283)3组间的差异;比较肝硬化患者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食物不耐受中度敏感阳性率、食物不耐受高度敏感阳性率、多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这4个指标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n=241)、B(n=133)、C(n=113)3组间的差异;比较上述4个指标在合并和无合并肝源性腹泻的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食物不耐受与肝源性腹泻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和肝硬化失代偿3组间肝源性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93,P<0.001);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食物不耐受中度敏感阳性率、食物不耐受高度敏感阳性率、多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59,χ^2=14.132,χ^2=36.674,χ^2=38.405,P均<0.001);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和肝硬化失代偿3组中,合并肝源性腹泻者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均高于无肝源性腹泻组(χ^2=22.183,χ^2=12.272,χ^2=16.495,P均<0.001);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均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和肝硬化失代偿发生肝源性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56,95%CI(2.346,9.243),P<0.001;OR=3.707,95%CI(1.729,7.946),P<0.001;OR=2.936,95%CI(1.730,4.984),P=0.001]。结论食物不耐受与肝源性腹泻存在一定关联。
- 庄莹林志辉
- 关键词:食物不耐受肝源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