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宝
- 作品数:41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
- 田玉岭赵伟沈玲刘伟常家宝
- 普通干扰素半衰期仅4小时左右,治疗乙型肝炎需隔日给药,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达高峰导致较多的不良反应,而给药间隙日血药浓度降至很低,病毒重新开始复制,从而影响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是由普通干扰素α与聚乙二醇(polyethy...
- 关键词: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慢性乙型肝炎
- 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效果与人白细胞抗原-DRB1*1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DRB1*11基因片段内5个干扰素α调节区间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我院经过干扰素α治疗12个月,已停药6个月的患者,分持续应答组(A组)和非持续应答组(B组)。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上查询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基因位点,使用DNA池技术测序作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验证,针对各个单核苷酸位点分别设计引物和TaqMan-MGB探针,检测5个干扰素α调节区的单核苷酸多惫眭,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α持续应答的30例,非持续应答的77例,持续应答组5个干扰素α调节区中基因型CT的占有率为18.0%,AG为10.8%,非持续应答组基因型CT的占有率为23.8%,AG为15.8%,持续应答组CT、AG这两对基因型的占有率比非持续应答组低,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7.728和7.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干扰素调节基因,可粗略评估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状况,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患者对干扰素α的疗效。
- 常家宝周镇先薛蓉朱冠山田玉岭赵伟
- 关键词:干扰素ΑHLA抗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乙型肝炎肝脏病理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aIFN α-2a)(40KD)对乙型肝炎肝脏病理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客观评价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72例CHB患者按1:1.4比例随机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
- 田玉岭赵伟沈玲刘伟殷卫卫常家宝王雷方之勋孙溪宾杨毅军
- 关键词: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病理聚乙二醇干扰素乙型肝炎
- 文献传递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访72周结果被引量:3
- 2007年
-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a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远期疗效。72例CHB患者按1∶1.4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a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万单位,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72周。结果在随访72周时,治疗组的HBeAg定量、HBeAg的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定量的对数值、HBVDNA转阴率、ALT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保持持久的应答效果。治疗组有3例HBsAg转阴,并且持续到治疗结束后72周,对照组无1例转阴。研究提示Pega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其病毒复制,且保持持久性应答。
- 田玉岭赵伟沈玲刘伟殷卫卫常家宝王雷方之勋孙溪宾杨毅军王爱芬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C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M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阴转率达到30%,明显高于对照组,x^2=4.162,P<0.05,HBe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对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t值分别为2.689、4.080,P<0.01,而对照组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9、1.009,P>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190,P<0.05,HBeAg定量和HBV DNA定量的对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15、2.122,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除上述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外,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71、5.617、5.308,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治疗组HBeAg的阴转率、HBeAg定量、HBV DNA定量对数值、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x^2=11.943、t=3.439、t=6.111、x^2、9.930、x^2=9.522、x^2=7.920,P值均<0.01,而且保持持续应答,而对照组的应答率则有所下降;治疗组9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组织检查,治疗前肝组织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核心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8.89%和66.67%,治疗结束时分别为22.22%和33.3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x^2=8.001,P<0.01;治疗前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3例出现HBsAg阴转,阴转率为10%,其中2例出现在治疗后32周,1例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4周,对照组无一例阴转。PEG-I
- 田玉岭赵伟沈玲刘伟常家宝方之勋殷卫卫王雷孙溪宾杨毅军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干扰素Α
- 以肺部感染及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囊性纤维化一例
- 2019年
- 囊性纤维化是由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高加索人群中多发,携带率约3%,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则低于35/1000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病例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伴不明原因肝硬化,初诊疑为肺结核,经抗结核、抗感染治疗无效,会诊后拟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然而疗效仍不理想,肝穿病理提示局灶性胆汁性肝纤维化,胆管中有嗜酸性物质,患者有肝硬化家族史,考虑遗传性疾病可能,进一步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该患者携带两个致病性的杂合变异,确诊为囊性纤维化,经相应治疗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肝功能稳定。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与病因在我国人群中极为罕见,对其认知较少,缺乏可及的基因诊断方法以指导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本例报道可供临床医师借鉴,以提高对囊性纤维化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傅熙玲常家宝曾谊许传军杨永峰
- 关键词:囊性纤维化肺部感染肝硬化
- 拉米夫定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后的临床研究及处理对策
- 马明丁巧云刘新钰李定坤田玉岭孙薇薇吴民祥常家宝池云
- 该项目研究该地区服用LAM过程中发生YMDD变异患者的变异类型分布及与HBV基因型的关系;对YMDD变异后病情加重、特别是YMDD变异后停用LAM导致重型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病情变化规律、转归及预...
- 关键词:
- 关键词:拉米夫定YMDD变异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兔血-脑脊液屏障的变化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血脑脊液屏障损伤机制。方法 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模型组(n=6 )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n=6 )。模型组从耳缘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各 15 0 mg/ 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72 h后检测血糖、尿酮体。两组静脉内均注射伊文氏蓝 ,6 h后检测动脉血气 ;处死动物 ,取脑组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伊文氏蓝吸光度 (A) ,并观察光镜、超微结构、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72 h后模型组 :血糖全部大于 17mm ol/ L,尿中出现酮体 ;伊文氏蓝 A值略增高 ,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模型组脑血管周围水肿 ,内皮细胞损伤 ,神经元变性、坏死。碱性磷酸酶细胞组化显示血管内皮上酶活性明显弱于对照组。免疫组化可见脑实质内血管壁上 i NOS染色阳性。结论 在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动物模型中出现脑水肿 ,其产生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及一氧化氮 (NO)参与有关。
- 朱晓云顾小军常家宝张燕冯艳红殷国庆
-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脑脊液屏障一氧化氮合酶碱性磷酸酶脑水肿
- 评判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基因位点及应用
- 评判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基因位点及其应用,该基因由以下方法制得:基因组DNA提取样本处理;引物设计与合成;设计PCR引物:正义引物如SEQIDNO.1所示,反义引物如SEQIDNO.1所示;PCR反应; 扩增产物...
- 常家宝
- 文献传递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失败改用替比夫定再治疗的疗效观察
- 本文介绍了本院选用替比夫定作为干扰素治疗失败序贯治疗的药物,以期达到更高的血清转换和HBV DNA抑制的目的,浅谈了取得的临床疗效。
- 薛蓉常家宝王建芳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序贯治疗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