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儆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合作学习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3年
-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目前,研究生思政课存在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够突出、教学启发性不足、隐性教育缺失等问题。合作学习在互动理念、教学形式、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经过有章可循的模式设计与流程安排,可复制性强且利于推广。文章提出,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准的课中把控与科学的考核评价,在研究生思政课开展合作学习能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宋海儆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 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
- 宋海儆
-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皖南事变与国共关系主动权的变化——读皖南事变前后中共中央若干文件之再思考
- 2010年
- 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使蒋介石陷入了舆论的强烈谴责之中,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被动的局面;而中国共产党则取得了国共关系的主动权,日益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定因素和领导力量。从对事变前后中共中央若干文件的分析与思考,可看出中共在事变前后所实施的正确策略和对形势的充分估计,是实现国共关系主动权转换的直接与根本原因。
- 宋海儆程舒伟
- 关键词:皖南事变国共关系主动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探索到形成
- 2007年
- 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等一系列独创性见解;另一方面,也出现失误,犯了"左"的错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 郑德荣宋海儆
-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开国伟人毛泽东的多重角色探微
- 2009年
- 开国伟人毛泽东具有多重角色:他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人民迈进新中国大门的领路人;他在巩固新生政权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此后一切发展进步所必需的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的奠基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他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者。纵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多重角色,我们看到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崭新政权,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更看到了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
- 宋海儆
- 关键词:毛泽东多重角色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面探索——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10年
-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是他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前进、曲折发展的思想轨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谈话》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一些重要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和积极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 王占仁宋海儆
-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总结被引量:3
- 2009年
- "大跃进"期间,尽管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走了一些弯路,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执著探求。面对挫折,他深刻反思,从"大跃进"的高指标中总结出经济建设必须搞综合平衡、从人民公社基本经济核算单位的变化中总结出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和运用价值法则、在1960年纠正"五风"的过程中总结出调查研究不能走马看花等。这些探索,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 宋海儆郑德荣
-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维探讨被引量:8
- 2022年
-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从价值基点、目标向度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综合考量。从价值基点来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厘清历史逻辑、精神支撑和实践动因等三个方面的深刻意义。从目标向度来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践行为党育人的光荣使命、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从实践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建党精神教育,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抓好一个“关键”;以内容为导向,做好两个“讲好”;以创新为导向,抓好“三大重点”;以效能为核心,推动“四个融合”。
- 宋海儆
-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历史逻辑教学评价
-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反思与实践被引量:1
- 2009年
- "大跃进"时期,由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更加偏重于听取汇报和定点视察,加上某些干部不敢讲真话的负面影响,使他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造成了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发现这一失误后,毛泽东深刻反思,通过深入基层的系统的调查,先后解决了社队规模过大问题、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公共食堂和供给制问题,比较好地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宋海儆郑德荣
- 关键词:毛泽东
- 毛泽东与中国发展道路
- 2009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创立的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毛泽东在创立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理论基础;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他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 宋海儆郑德荣
-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