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艳萍

作品数:29 被引量:23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3篇地震
  • 5篇地震灾害
  • 5篇震灾
  • 5篇水蚀
  • 5篇黄土高原
  • 5篇风蚀
  • 4篇地震应急
  • 4篇植被
  • 4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人口
  • 3篇水蚀风蚀交错...
  • 3篇交错带
  • 3篇覆盖度
  • 3篇NDVI
  • 3篇GIS
  • 2篇地数
  • 2篇灾害
  • 2篇植被指数
  • 2篇人员伤亡

机构

  • 20篇中国地震局兰...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水利部松辽水...
  • 1篇兰州财经大学

作者

  • 29篇孙艳萍
  • 19篇陈文凯
  • 10篇周中红
  • 10篇张晓萍
  • 8篇徐金鹏
  • 6篇雷泳南
  • 6篇马瞳宇
  • 5篇马芹
  • 5篇张苏平
  • 5篇李雯
  • 4篇何少林
  • 3篇裴惠娟
  • 3篇陈晋
  • 2篇张建军
  • 2篇刘建祥
  • 2篇万龙
  • 1篇李谭宝
  • 1篇冯建刚
  • 1篇刘二佳
  • 1篇张平仓

传媒

  • 7篇地震工程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震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流域土壤侵蚀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是评价流域景观格局合理性的关键问题。以GIS软件为分析平台,以最新提出的"源""汇"景观理论为基础,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六道沟流域199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分析对象,以淤地坝淤积量作为土壤侵蚀监测信息,利用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别分析了这2个时期各景观类型随空间要素配置、贡献权重和组成比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最后对该指数的变化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与1995年相比,六道沟流域各集水区的相对高度、坡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均呈减小趋势,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合理,水土流失危险性降低,与同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趋势相同。坡度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相关性较弱,相对高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反映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变化响应的效果最好。景观格局负荷对比指数与土壤侵蚀实测值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应进一步改进模拟方法以达到准确量化的目标。坡度负荷对比指数不能很好地解释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需要在坡度取值方式上加以改进。
马瞳宇张晓萍孙艳萍马芹雷泳南徐金鹏张庆印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蚀风蚀交错区
甘肃地区地震烈度影响场评价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孙艳萍陈文凯周中红张苏平何少林李少华
关键词:地形因子
面向地震应急的人口数据精度评价
2019年
人员伤亡评估是实际地震应急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不同精度的人口数据对震后快速评估人员伤亡影响很大。以汶川地震为例,研究甘肃陇南地区不同精度的人口数据,基于GIS平台以高精度的居民地单元人口数据为参考,比较居民点单元、行政村单元、乡镇单元、区县单元四种空间化方法人口数据,对各种人口数据进行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烈度区面积的减小,不同空间化方法获得的人口数据误差有变大的趋势,人口数据中行政单元越大,误差越大;区县单元人口空间化与居民地人口空间化数据误差最大,相对误差约为144.78%;居民点密度空间化人口数据误差最小,相对误差为15.38%。汶川地震甘肃陇南地区万人死亡率计算结果中,区县单元人口空间化数据计算得到的万人死亡率与居民地人口数据误差最大,绝对误差为5.31,居民点单元人口空间化数据计算得到的万人死亡率与居民地人口数据误差最小,绝对误差为0.70。
习聪望何少林陈文凯孙艳萍
关键词:地震应急人口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被引量:16
2020年
应急避难场所是人员疏散、救助和安置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可达性和拥挤度作为居民点与应急避难场所相互作用的关键指标,建立其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均衡布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引入人口规模影响因子、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和极限距离三个参数改进引力模型,以兰州市城关区部分区域为例,在不同出行极限距离条件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对居民点的吸引力,从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和拥挤度两个方面评价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衡,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疏散人口的需求;出行极限距离较短时(500 m和1000 m),大部分区域可达性低,西南部\,东北部的应急避难场所拥挤度差异显著;出行极限距离为2000 m时,可达性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衰减的趋势,拥挤度反之,各应急避难场所拥挤度均低于0.4人/m^2。改进的引力模型综合考虑距离的衰减、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和居民点人口,能有效地测定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和拥挤度,可以更全面可靠地评价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
苏浩然陈文凯王紫荆孙艳萍马小平
关键词:城市应急管理避难场所可达性拥挤度
甘肃地震应急专题图改进设计与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应急专题图件来直观地获取、表达灾区基本信息及各类数据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针对目前甘肃省现有的地震应急专题图件存在的专题图模板震级档跨度大,专题内容表达模糊,产品不够丰富,数据更新和入库不及时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如何在更精细分级(0.1级)情况下制作专题内容突出、标注合理、版式规范的地震应急专题图模板,提升了甘肃省专题制图的可读性、时效性、指导性和规范性,为政府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孙艳萍马小平陈文凯朱瑞
关键词:地震应急专题图
地震灾害伤亡人员快速评估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2023年
地震发生后,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以减少破坏,防止破坏程度进步加大。作为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的个重要因素,“人员伤亡”直接决定着政府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级别。在实际应急响应中,由于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地震往往造成路网,电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因为大家所熟知的地震“黑箱期”的存在,导致震害区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取.
孙艳萍陈文凯史一彤
关键词:汶川地震
地震灾害应急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苏平陈文凯马尔曼孙艳萍周中红张元芳冯建刚马小平刘岸果
该项目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从建筑物、人口、地形地貌、活动断层、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研,基于GIS软件平台、风险评估基础资料和主流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从提高数据精度、改进评估模型着...
关键词:
关键词:抗震救灾软件平台
面向地震应急的甘肃省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快速评估模型对比研究
本文采用典型地震灾害生命损失评估模型,以1966年以来甘肃省历史震例验证计算,通过实际震例研究各类模型在甘肃省的评估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震级Ms<5.5、5.5≤Ms≤6.0级地震Badal提出的以人口密度划分的生命...
李雯陈文凯周中红孙艳萍陈晋
关键词: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震中烈度人口密度
近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侵蚀及坡-沟产沙演变的粒径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例,分析10座小型淤地坝年淤积沙量、产沙地层出露分布及其土壤粒径,基于"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和粒径对比分析,探讨了近20年来该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的演变方向及程度。结果表明:1992到2010年,该流域侵蚀模数由150t/(hm2·a)减少到31.01t/(hm2·a),减少幅度达80%。马兰黄土、离石黄土等各侵蚀产沙地层的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约80%。近20年前后,流域坡面和沟道侵蚀量分别由78.70,298.25t/(hm2·a)减至21.23,50.74t/(hm2·a)。坡-沟侵蚀量相对比例由3.5∶6.5改变为4.6∶5.4。植被改善显著削弱了流域坡面的土壤侵蚀以及径流下沟对沟道侵蚀的增沙效应。
马瞳宇李谭宝张平仓马芹雷泳南孙艳萍徐金鹏张晓萍
关键词:侵蚀量小流域水蚀风蚀交错区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徐金鹏张晓萍张建军夏燕孙艳萍陈凤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农业经济脉冲响应函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