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卿
- 作品数:34 被引量:29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SOR)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 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结果】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2015和2017年)及5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0.1%,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平水年(2016年)及5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42.7%、12.3%和18.5%,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23.5%;冬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未显著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2015—2016、2016—2017、2019—2020)及5年均值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8%和7.9%。NPK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732 kg/hm^(2),其中68.2%积累在100—230 cm土层;SOR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833 kg/hm^(2),其中74.8%积累在80—20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在200—230、260—290、320—350和350—380 cm土层分别显著降低了54.9%、21.1%、25.0%、57.9%。【结论】无论降雨多寡,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
- 赵凯男吴金芝李俊红李俊红张洁李芳张洁张振旺李芳吕军杰黄明李友军
- 一年两熟双深松覆盖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
- 2013年
- 对豫西旱区双深松覆盖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产量、干物质及叶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达5561.5kg·hm-2、6428.1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增产15.9%和7.8%,增产显著。小麦、玉米在成熟期双深松覆盖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传统耕作高2.95g、54.6g。叶面积指数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小麦LAI变化呈"S"型曲线,玉米LAI呈"抛物线"状。在整个生育期中双深松覆盖处理下小麦、玉米LAI始终大于传统耕作。且在生育后期LAI下降缓慢,能延缓作物叶片衰老,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制造更多的同化产物。图5,表2,参5。
- 李俊红李俊红姚宇卿张洁丁志强张洁
-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叶面积指数
- 河南省旱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 姚宇卿吕军杰邵运辉岳俊芹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檀尊社靳春梅吴剑峰张少澜于新峰司马青焕柴利粉
- 该项目属栽培类技术开发项目,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为核心,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物和环境响应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为目标,建立田间试验观测场与精确试验区,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专项研...
- 关键词: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栽培技术水肥利用土壤肥力
-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垄作覆盖小麦玉米
-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 在旱作大田条件下,对一次深翻、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传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及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的小麦旗叶 SOD 和 POD 活性提高,MDA 和 O 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和叶绿...
-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
- 文献传递
-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2年
-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 姚宇卿吕军杰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吴剑锋杨妮娜蔡典雄吴会军于新峰
- 关键词:深松覆盖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 河南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组装集成了河南省旱作区夺取农业高产丰收的“一二三五五”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即围绕小麦玉米一体化主线,坚持蓄水保墒2个基点,做好品种、耕作和栽培3个衔接,抓住高效用水5个关键环节,实现节水、抗灾、培肥、增效、环保5个目标。
- 姚宇卿张灿军沈东风吕军杰仵均祥张洁王育红李志锋
- 关键词:旱作区节水抗灾
- 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水分亏缺规律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通过对豫西地区1971-2002年间30年的降雨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需水、耗水规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与缺位,≥80%保证年降水450~520mm,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分析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需水和耗水状况,明确了该区在一年两熟制下的水分亏缺规律,夏玉米降水满足率较小麦高19.72个百分点。
- 姚宇卿吕军杰沈东风张洁王育红
- 关键词:旱作区
- 旱作区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为探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底墒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运移规律,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耗水量、降水利用效率、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以及冬小麦播种和收获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冬小麦耗水量和降水利用效率与对照间的差异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和收获时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差异则表现为平水年>欠水年>丰水年。说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产量受底墒和生育期降雨分布的影响较大,垄作覆盖具有提高蓄水保墒和土壤供水的能力,尤其是0~20 cm耕层土壤在受旱的情况下垄作覆盖有较好的保墒效果。丰水年降雨充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耕作措施的应用效果。
- 李俊红李俊红李舞丁志强吕军杰姚宇卿
- 关键词:旱作区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冬小麦水分
- 秸秆还田替代施钾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探明秸秆还田替代施钾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的影响,2015—2020年,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肥+秸秆还田(NPS)4个处理,研究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以及2020年小麦成熟期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含量和0—2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结果表明:与NP相比,NPK可显著提高0—60 cm各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夏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均无影响,而NPS不仅利于改善土壤养分,而且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与NPK相比,NPS的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10.68%,夏玉米和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0.91%,33.77%,114.39%和13.60%,13.63%,65.41%,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和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43%和14.31%。NPS较NP和NPK,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提高37.14%和25.92%,在160—260 cm土层分别降低32.33%和21.64%。综上,在施氮磷肥的基础上用秸秆还田替代施钾既能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提高夏玉米和周年产量、水肥利用效率,还可降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淋溶的风险,是适宜于旱地玉—麦轮作区的施肥措施,但其降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问题应被重视。
- 侯园泉黄明付国占李友军田文仲李俊红李俊红吴金芝张振旺赵志明吕军杰姚宇卿
- 关键词:旱地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