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千友

作品数:26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日语
  • 6篇动名词
  • 6篇名词
  • 5篇日本汉诗
  • 5篇汉诗
  • 3篇动词
  • 3篇语文
  • 3篇语文研究
  • 2篇语句
  • 2篇谓语
  • 2篇谓语句
  • 2篇文化
  • 2篇现代日语
  • 2篇理据
  • 2篇名词句
  • 2篇句法
  • 2篇词句
  • 1篇动机
  • 1篇叙事
  • 1篇意象

机构

  • 22篇安徽大学
  • 10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上海对外经贸...

作者

  • 24篇唐千友
  • 1篇周林娟
  • 1篇王坤丽
  • 1篇周林娟

传媒

  • 4篇日语学习与研...
  • 3篇外语研究
  • 3篇宿州学院学报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日语教育与日...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界
  • 1篇国际商务研究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求知导刊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日语「直接話法」的非直接性——从语言生成过程的角度出发
2006年
日语的「直接話法」往往被误解为是对原话机械地拷贝与复制,本文从语言生成过程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直接話法」的生成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语言的选择与创造以及无法直接复制拷贝的非语言交际因素,从而论证了「直接話法」的非直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语「直接話法」的一般特性。
唐千友
关键词:场面传达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唐千友
关键词:汉语日语谱系
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富士山汉诗解读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山之高、山之雪、山之形、山之名四个意象元素出发解读富士山汉诗,认为富士山汉诗是地理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完美结合,具有地理意象与诗歌意象的双重特质,作为地理意象各元素之间既有区别,又构成一个具体的物象实体;作为诗歌意象它们通过诗人的主观情感书写转化为既有影像视觉效果,又有情感依附和文化寄托的想象实体。
唐千友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日本汉诗意象
日本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日本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地质形态上的山岳富士;宗教神话中的神化富士;军国主义操弄下的异化富士;回归理性之后的人化富士。富士山形象的演变具有内在的理据关联性,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共同建构了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富士山形象的流变折射了近世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汉诗表现富士山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技法,但典故的运用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
唐千友
关键词:日本汉诗理据
日语谓语句节中的格共起研究——从词汇概念构造的角度出发
2012年
名词谓语句节中的格成分共起在分裂句与非分裂句中都可以出现,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本文在结合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词汇概念构造的角度,对名词谓语句中的格共起现象进行了梳理解析,认为除了「ガ格」外,其它格成分都能在谓语句节中共起,格共起与格成分的要素性成反比例关系,同时在格共起过程中发话人的主观干预也不能忽略,格共起与否对句子的意义以及表达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唐千友
现代日语动名词句的否定形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动名词(VN)本身兼有名词性(+N)以及动词性(+V)的两面性,导致其否定形态多样化,包括名词性否定、动词性否定、接辞性否定以及后置性否定。动词性(+V)因素的介入,降低了动名词与「~ではない」共起的容许度,使得动词性否定的出现概率高于名词性否定;名词性(+N)因素决定了动名词可以和「不·無·非·未」等否定接辞结合形成接辞性否定;而动名词的两面性(+VN)则为后置性否定提供了理据基础。同时,自他性等语义功能变化对动名词的否定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
唐千友
关键词:动名词理据
接续词「ノニ」的顺接性研究——以与「ノダカラ」的替换为中心
2009年
本文在分析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ノダカラ替换ノニ的可能性考察认为:ノニ句确实具有一定的顺接性用法,其形成的机理是ノニ先行句与后续句之间经由语言桥接而具备了一定的暂时因果关系或隐性因果关系,使得原本表示逆接的ノニ产生了暂时的顺接性功能,但在这种顺接性用法下,ノニ句与ノダカラ句是有差别的:ノニ是后续句部分呼应,而ノダカラ则是后续句整体呼应;ノニ节构成了一种暗示关系,而ノダカラ节则构成一种明示关系。
唐千友
关键词:顺接
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被引量:8
2011年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走向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传统,同时在语言文字、内容题材、汉诗训读方面创新求变,最终完成了汉诗的本土化嬗变,使日本汉诗获得了不同于中国诗歌的异质特性,成为源于汉诗而又异于汉诗的"日本的汉诗"。
唐千友
关键词:汉诗日本汉诗
副词「よく」的修饰限制研究——以意志型文末为中心被引量:1
2007年
「よく」是日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副词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误用形式。特别是在后续意志型文末时。本文结合有关先行研究分别考察了「よく」在“频度”、“程序”、“属性”三种用法下意志型文末的修饰限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よく」的一般修饰限制的特征。
唐千友
非自立型换喻视野下的“ウナギ文”解读被引量:1
2011年
在分析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非自立型换喻为ウナギ文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式。由于ウナギ文结构的二重性,文节之间的他律性,客观上需要非自立型换喻介入提供认知介质。读者据此联系整合原本不相关的体言A与体言B,从而完成对ウナギ文意义的内循环式认知。ウナギ文是修辞解构语言的产物,是一种创造,因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它与普通名词句在构造以及意义认知上都不尽相同。
唐千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