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肠癌
  • 4篇大肠
  • 4篇大肠癌
  • 3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密度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性...
  • 2篇药物
  • 2篇增殖
  • 2篇直肠
  • 2篇衰竭
  • 2篇肿瘤标记
  • 2篇紫癜
  • 2篇蒽环类
  • 2篇蒽环类药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安徽省六安市...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13篇吴福红
  • 8篇詹其林
  • 3篇祝龙
  • 3篇李骏
  • 2篇丁美琪
  • 2篇李雪华
  • 1篇姚阳
  • 1篇周敏
  • 1篇金玮韵
  • 1篇张亚娟
  • 1篇高习文

传媒

  • 3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河北中医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蒽环类药物引起致死性心脏衰竭2例报告
2014年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药物,其严重副作用是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1],心脏损害常常进行性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大多数患者CHF发生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后1年内[2],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化疗结束数年后出现CHF,文献报道在化疗结束15~25年的患者仍有发生心肌病的可能[3]。
詹其林吴福红李骏祝龙
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SSB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肺腺癌和肺鳞癌的临床信息和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SSBP1基因敲低的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SSBP1基因敲低的A549细胞系,细胞分成SSBP1敲低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对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SSBP1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1),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肺腺癌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P<0.01)。高表达SSBP1 mRNA的肺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率均较低表达者差(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1、15.19,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的Akt磷酸化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8,P=0.003)。SSBP1 mRNA与Ki67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9,P<0.01)。结论SSBP1可能作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SSBP1可能通过调控Akt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增殖。
张亚娟高习文吴福红
关键词:细胞增殖肺腺癌AKT
血清TK1、DKK1的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分泌型蛋白Dikkopf-1(DKK1)水平,并分析血清TK1、DKK1与NSCLC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91例晚期NSCLC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血清TK1、DKK1水平检测,均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完成4个化疗周期,并随访3个月,参照相关标准评价患者疾病缓解率,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纳入预后良好组,将病变稳定、进展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血清TK1、DKK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K1、DKK1水平与晚期NSCLC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 91例晚期NSCLC化疗患者中,预后良好58例(63.74%);预后不良33例(36.26%);预后不良组血清癌胚抗原(CEA)、TK1、DKK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K1、DKK1高水平是晚期NSCLC患者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K1、DKK1单独及联合预测晚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均>0.700,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血清TK1、DKK1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晚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高风险,早期监测患者血清TK1、DKK1水平,对预测、评估患者治疗预后有一定积极意义。
吴福红詹其林周敏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胸苷激酶1预后
心肌肌钙蛋白I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肌损害被引量:1
2014年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但会引发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的不良反应[1],患者甚至可能进行性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应用较小累积量的蒽环类药物即发生心肌病,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后1年内发生CHF[2]。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可作为监测蒽环类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心脏毒性不良反应的指标[3]。
詹其林吴福红丁美琪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I蒽环类药物心肌损害白血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C-erBb-2,VEGF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er Bb-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大肠癌组织60例和远癌大肠黏膜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er Bb-2和MMP-9的阳性表达,并对其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大肠癌组织中,C-erb B-2、VEGF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60%、60%,明显高于远癌肠组织(P<0.01)。大肠癌组织Cer Bb-2、VEGF和MMP-9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C-er Bb-2,VEGF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VEGF和C-erb B-2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61;MMP-9和VEGF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83,C-erb B-2和MMP-9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427。结论 C-er Bb-2,VEGF和MMP-9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提示可作为判定大肠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指标。
吴福红詹其林李雪华
关键词:大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7年
患者男,83岁,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23年,再发10 d。患者60岁时因乏力纳差就诊,发现贫血,进一步骨髓象等检查明确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予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血象恢复正常。每4-5年发作1次,用药后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近几年发作频繁,1-2年1次,应用叶酸及维生素B12血红蛋白正常后停药,近10日患者又感乏力纳差。
詹其林吴福红祝龙李骏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冬凌草甲素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 U266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培养 U266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分别采用高、中、低浓度的地塞米松、冬凌草甲素单独或联合处理 U266细胞,以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为对照,于处理后24、48、72 h 利用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 Annexin V-FITC/PI 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细胞 Notch1、NF-κB/p65、bcl-2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 法分析 Notch1、cleavedNotch1、NF-κB/p65、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药物处理组均能有效抑制 U26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0.05),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 U266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P<0.05)。 U266细胞经地塞米松处理后其 NF-κB/p65、bcl-2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P<0.05),冬凌草甲素处理组及联合处理组 U266细胞 Notch1、cleaved Notch1、NF-κB/p6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冬凌草甲素联合地塞米松对 U26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凋亡诱导作用显著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Notch1信号通路有关。
詹其林吴福红祝龙李骏金玮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冬凌草甲素地塞米松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大肠癌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016年
目的探讨与大肠癌术后并发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住本院的80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5±18.5)岁。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19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基因类型、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围术期接受激素/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维度的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院内感染,与其年龄(OR=9.67,95%CI:1.13-16.83)、基因类型(HER-2)(OR=7.32,95%CI:1.32-19.81)、感染部位(OR=5.98,95%CI:1.25-10.74)、病原菌类型(OR=6.44,95%CI:1.06-14.73)、围术期激素/抗菌药物的使用(OR=0.66,95%CI:0.02-3.88)、住院时间(OR=4.79,95%CI:1.00-9.91)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其中,〉60岁(χ^2=11.18、P=0.02)、HER-2(+)(χ^2=9.89、P=0.04),伤口/吻合口的感染(χ^2=7.21、P=0.01)、合并G-杆菌感染(χ^2=11.33、P=0.03)以及围术期使用激素/抗菌药物(χ^2=10.94、P=0.04)、住院时间长(χ^2=5.91、P=0.03)均是其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临床科室需加强对大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监控和防范,合理应用激素或抗菌药物,加强对手术吻合口处的清洁和消毒,尤其对于老龄患者,需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力,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吴福红李雪华詹其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影响因素
EphA2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性及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phA2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参...
吴福红
关键词:大肠癌肿瘤标记微血管密度
文献传递
EphA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性及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及其与大肠癌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标本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phA2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01)。EphA2蛋白高表达与癌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肿瘤体积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和血行性转移无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还发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内皮细胞也有EphA2受体蛋白表达。CD34染色后大肠癌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EphA2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EphA2阳性表达强度高的肿瘤区域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结论: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有关。
吴福红姚阳
关键词:大肠癌肿瘤标记微血管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