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铁伟
- 作品数:115 被引量:360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姜黄素干预乙醇对心肌祖细胞H3K9的高乙酰化失衡及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异常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醇对心肌祖细胞毒性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以心肌祖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200mmol/L乙醇和溶解于该浓度乙醇的不同浓度姜黄素(5μmol/L,15μmol/L,25μmol/L)处理。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筛选出姜黄素的有效干预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GATA4,Mef2c,Tbx5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200mmol/L乙醇使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升高2.76倍(P<0.05),同时使心脏发育相关基因GATA4,Mef2c,Tbx5表达均增加,其中GATA4,Mef2c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μmol/L、15μmol/L姜黄素分别使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升高2.22、1.58倍(P<0.05);25μmol/L姜黄素使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降至对照组水平,同时使心脏发育相关基因GATA4,Mef2c,Tbx5表达较乙醇组均下降,且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可干预乙醇对心肌祖细胞的高乙酰化失衡以及进而发生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可为了解乙醇致畸的机制以及临床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
- 王琳轶田杰钟立霖吕铁伟吴晓云朱静
- 关键词:乙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江德勤田杰白永虹吕铁伟张文张蕾朱静陈沅钱永如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心功能恢复心肌病变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
- 儿童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率低于该年龄段正常值低限的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成人低于60次/分为缓慢性心率,儿童的心率正常值与年龄密切相关[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有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职业运动员、屏气、颅内压增高、手术等。无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无需处理,但伴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需积极处理。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及起搏器治疗,常见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阿托品是针对有症状及体征的不稳定心动过缓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药物治疗是一种临时措施,应及时对有症状或不稳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儿行起搏器治疗。
- 杨训(综述)吕铁伟
- 关键词:迷走神经张力窦房传导阻滞颅内压增高窦性停搏职业运动员
- 介入封堵治疗13例儿童咯血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分析13例经介入封堵治疗咯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介入诊疗儿童咯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等情况。结果:13例患儿共行介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1例次、动脉栓塞治疗14例次。临床表现大量咯血4例,中-少量咯血9例,合并肺炎10例,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阳性7例,贫血9例,介入诊疗前心脏彩超检出侧枝血管形成5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出9例。心导管DSA检查总共发现畸形肺血管32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异位起源25支(25/32,78.125%),另有7支(7/32,21.875%)系体循环来源的非支气管动脉。治疗上给予止血、吸氧、维持通气、纠正贫血等常规治疗,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14例次,术后3 d内均停止咯血,造影剂纵隔渗漏2例、胸痛4例、股动脉血栓1例。结论:对于怀疑血管畸形所致的儿童咯血患儿,心脏彩超联合心脏CT及血管重建检查具有筛查意义,DSA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利用封堵器栓塞畸形动脉止血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 罗历易岂建李谧吕铁伟白永虹计晓娟蒲晓芳
- 关键词:儿童咯血介入治疗
-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旁道高度传导阻滞1例
- 2020年
- 1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8个月,因“晕厥1次”于2015年12月急诊送入我院心内科。晕厥发作于上体育课站立时,表现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双目凝视,面色青灰,口唇苍白,无四肢强直抖动,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持续约1 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追忆晕厥前有双目眩晕、胸部不适表现。患儿生后7月龄时曾因“主动脉瓣下狭窄(重度)、主动脉瓣近二叶式畸形、二尖瓣关闭不全(返流Ⅱ~Ⅲ度)”在外院进行“改良Konno术+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术后未随访复查。
- 孙慧超吕铁伟易岂建刘晓燕李谧田杰
-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胸部不适主动脉瓣下狭窄
- 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前后凝血机能的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童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封堵器植入前后凝血机能的变化及A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9例儿童ASD患者介入封堵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imer)浓度。结果与封堵术前比较,血浆F1+2、t-PA、D-dimer浓度术后即刻明显升高,术后1日较术前水平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β-TG术后即刻明显升高,术后1天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儿童ASD介入封堵术后出现了凝血酶、纤溶系统的激活及血小板的活化,短期内恢复至术前水平;儿童ASD介入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抗凝已足够;介入治疗ASD安全、有效。
- 刘倩覃军易岂建李谧吕铁伟刘晓燕蒲晓芳计晓娟白永红瞿平
-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血液凝固因子
- 经导管封堵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临床报告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s)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PAVFs的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7月至2016年12月行心导管介入治疗的8例先天性PAVFs患儿,观察其临床表现、封堵效果及随访情况等。结果:8例患儿均封堵成功,术前术后经导管监测平均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变化(P=0.757);术后随访6月至10年,无残余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将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是治疗儿童PAVFs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 周雪高伟易岂建冯川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 关键词:先天性介入
-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决定川崎病的预后和随访管理。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基础,而非药物治疗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另一种治疗方式。该文综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该病全面和替代治疗提供新思路。
- 袁凤姣(综述)吕铁伟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微管相关新发突变基因MTUS1在心肌致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2019年
- 目的:探讨新发突变基因微管相关肿瘤抑制因子1(microtubule-associated tumor suppressor 1,MTUS1)在心肌致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过表达慢病毒突变组MTUS1、野生组MTUS1及空载组(分别记为突变组、野生组及空载组)CP15-5a细胞模型,Real-time PCR检测各组MTUS1及小GTPase RhoA(ras homolog family member A,RhoA)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hoA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α-tubulin荧光表达强度,并对各组细胞进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慢病毒突变组、野生组及空载组细胞模型。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野生组相比,突变组细胞α-tubulin荧光强度表达下降(P=0.006)。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野生组相比,突变组Rho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5,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组相比,突变组细胞在划痕后6 h、12 h的迁移速率增快(均P=0.000)。结论:MTUS1新发突变是保护性突变,通过降低CP15-5a细胞微管稳定性,并调节RhoA表达增强细胞迁移,从而减低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生率。
- 白雪寒周元琳欧阳娜刘玲娟吕铁伟田杰
- 关键词:突变微管RHOA细胞迁移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临床比较
- 2022年
-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MR)的临床效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并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彩超等。 结果 共纳入183例患儿,分为介入组(共123例,其中中度反流95例,重度反流28例)和结扎组(共60例,其中中度反流45例,重度反流15例)。术后1月随访发现,介入组重度反流有17例改善,中度反流有45例改善;结扎组重度反流有13例改善,中度反流有22例改善,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半年随访,介入组重度反流共有27例改善,中度反流共有80例改善,结扎组重度反流共有13例改善,中度反流共有42例改善,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介入组重度反流共有27例改善,中度反流共有93例改善,结扎组重度反流共有13例改善,中度反流共有42例改善,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扎组中有5例患儿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4例于术后半年内恢复为轻度反流,1例病情反复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改善为轻度反流。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8-9%,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及外科单纯结扎动脉导管均可有效改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及部分病变较轻器质性二尖瓣反流的程度,两种手术方法均安全有效;但对于合并明显二尖瓣解剖病变,尤其是伴有明显左心扩张及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则建议在处理PDA的同时积极处理二尖瓣可能预后更好。
- 张渝李谧李勇刚吕铁伟向平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反流介入封堵术二尖瓣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