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丛
- 作品数:24 被引量:270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现况调查被引量:20
- 2012年
- 目的: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抑制剂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应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现况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入选者的一般情况和应用TNF抑制剂的情况,计算患者应用TNF抑制剂的费用,分析我国TNF抑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其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共有全国范围内的21家大型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 095位RA患者完成问卷,其中112位患者应用了TNF抑制剂(infliximab,商品名类克或etanercept,商品名益赛普)进行治疗,占总研究人群的10.2%(其中益赛普81例,占7.4%;类克26例,占2.4%;两种制剂都用过者5例,占0.5%)。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及3~6个月者均为38.1%,益赛普疗程<3个月及3~6个月者分别占38.5%和25.0%。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者的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评分分别为1.1、0.5、0.1,益赛普的相应评分分别为1.3、1.0、0.3。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的费用分别为24 525.0、69 300.0、96 800.0元,益赛普的费用分别为7 394.8、9 158.6、54 910.9元。应用类克疗程<3个月、3~6个月及6~9个月的患者的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65.6、0、158.9元,益赛普分别为2 158.4、288.5、180.1元。出现过敏和感染的比例在应用益赛普者均为3.5%,在应用类克者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TNF抑制剂应用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在我国大型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约有10%应用过TNF抑制剂,其病情随应用TNF抑制剂的疗程延长而减轻,治疗总费用随用药疗程延长而增加,但间接经济损失随疗程延长而减少,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和感染,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应用的主要相关因素。
- 王秀茹苏茵安媛周云杉张晓盈段天骄朱佳鑫李小峰王彩虹王莉枝王永福杨荣王国春卢昕朱平陈丽娜王轶王晓元靳洪涛刘金婷陈海英魏平王俊祥刘湘源孙琳崔刘福舒荣刘白鹭张卓莉李光韬李振彬杨静李俊芳贾彬张风肖陶杰梅林金盈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问卷调查药费支出
- 柳氮磺吡啶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用药现况调查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调查和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治疗中柳氮磺吡啶(sulphasalazine,SSZ)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21家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 096例R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分析其中160例使用SSZ患者的临床特点、副作用发生情况、SSZ使用现况及联合用药种类和时间等数据。结果:160例患者使用SSZ治疗,使用比例为14.6%。该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7,平均发病年龄为(46.1±15.0)岁,平均病程为(9.9±7.8)年。SSZ平均用量为(1.87±0.52)g/d,平均用药时间为(26.3±14.6)月。所有患者仅有17%(27/160)使用SSZ单药治疗,其余患者均曾联合应用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其中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最常应用的联合治疗药物,占63.1%,平均联合使用MTX时间(28.2±12.3)月;其次为来氟米特(36.2%)和羟氯喹(18.1%);SSZ+MTX是最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36.2%)。应用SSZ患者的疗效指标优于未应用者。调查时有41.9%(67/160)的患者曾使用SSZ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停药。有17.5%(28/16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因胃肠道反应停药比率(8.8%)最高,其次为皮疹(3.8%)和肝功能异常(3.1%)。结论:与其他国家相比,SSZ在我国应用率偏低,且平均用量上较临床规范用量偏小。SSZ治疗RA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在临床应用中相对比较安全。
- 刘田王秀茹安媛周云杉张晓盈段天骄朱佳鑫李晓峰王莉枝王彩虹王永福杨荣王国春卢昕朱平陈丽娜靳洪涛刘湘源孙琳陈海英崔刘福舒荣刘白鹭张卓莉李光韬李振彬杨静李俊芳贾彬张风肖陶杰梅韩淑玲林金盈韦美秋刘晓敏柯丹
- 关键词:柳氮磺吡啶
- 风湿性疾病合并肿瘤的发病风险及其病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许多研究显示,系统性风湿性疾病患者并发肿瘤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种情况在某些特定风湿性疾病的患者中尤为显著.这与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炎症负荷增加、免疫缺陷、个体及周围环境因素(例如吸烟、某些病毒感染)有关.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在其中也存在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内外探讨了风湿性疾病合并肿瘤的发病风险及其病因,尤其是药物治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 叶丛胡绍先
-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发病风险肿瘤病因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医现状用药及其费用构成分析
- 安媛陈丽娜王国春卢昕靳洪涛王永福杨荣张卓莉李光韬刘湘源孙琳王秀茹张风肖陶杰梅李振彬杨静林金盈韦美秋崔刘福舒荣刘晓柯丹周云杉胡绍先叶丛杨岫岩李昊黄慈波高明赖蓓李兴福宋立军韩淑玲苏茵栗占国李小峰王彩虹王莉枝朱平
- 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折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 研究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特征,进一步评估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设计专门的登记表,随机现场调查全国9省市18个医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681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关节受累表现、治疗情况、骨折的发生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RA患者发生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在此次调查的681例RA患者中有48例共发生过54处骨折,骨折发生率达8%。骨折发生在不同部位,足,踝、股骨、脊柱及腕为多发部位。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危险因素显示:病程长(OR:1.245,95%CI:0.987。1.570,P=0.065)、男性(OR:0.433,95%CI:0.199~0.942,P=0.035)、畸形关节数多(OR:1.042,95%CI:1.006~1.079,P=0.023)、有RA家族史(OR:2.201,95%CI:0.984。4.923,P=0.055)、健康测量量表(SF-36)分数高(OR:1.017,95%CI:1.002.1.033,P=-0.028)增加了RA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骨折的危险因素按强弱顺序依次为:病程、SF-36、性别、畸形关节数、RA家族史。结论RA患者中骨折的发生率高,病程长、男性、畸形关节数多、RA家族史阳性为RA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对RA患者评估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阻断疾病发展、避免关节发生畸形,对防治RA患者的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有利。
- 王莉枝王彩虹李小峰赵向聪赵文鹏王秀茹苏茵安媛周云杉朱平陈丽娜王国春卢昕靳洪涛王永福杨荣张卓莉李光韬刘湘源孙琳张风肖陶杰梅李振彬杨静林金盈韦美秋崔刘福舒荣刘晓敏柯丹胡绍先叶丛杨岫岩李昊黄慈波高明赖蓓李兴福
- 关键词:骨折
- 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 李春王秀茹韩淑玲谢明翰李小峰王莉枝王彩虹王永福杨荣王国春卢昕安媛朱平陈丽娜靳洪涛刘湘源孙琳陈海英崔刘福舒荣刘白鹭张卓莉周云杉李光韬李振彬杨静李俊芳贾彬张风肖陶杰梅林金盈韦美秋刘晓敏张晓盈柯丹胡绍先叶丛杨岫岩李昊黄慈波高明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主动脉夹层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临床特点,夹层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本病的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SLE合并AD以及1969年至今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共29例。结果:29例中大多为中青年,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大多数伴有高血压。按Stanford分型A型19例,手术治疗8例,全部存活;保守治疗11例,均死亡。B型10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1例介入治疗),存活3例;保守治疗5例,存活1例。结论:长期激素治疗、SLE相关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共同促进了AD的发生。手术治疗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者。
- 叶丛肖志超毕小军高翔唐家荣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主动脉夹层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被引量:7
- 2012年
-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女性,以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同时还可累及其他重要脏器系统,如肺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在不伴发其他相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时,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vndrome,pSS)。国外报道肾脏受累可发生在大约18%-67%的pSS患者,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亦达50%,且文献^[1]认为,SS肾脏损害的发病率已占国人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的第2位,仅次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近年来,国内外对SS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现综述如下。
- 叶丛胡绍先
-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羟氯喹使用的现状调查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羟氯喹使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现场调查全国20家大型医院风湿科就诊的858例RA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病情活动度、羟氯喹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20.0软件根据不同数据特点进行Mann—WhimevU检验、x^2检验及回归分析等。结果①羟氯喹在我国RA患者中使用方案较规范,使用率为19.5%(167/858),64.7%(108/167)达到足疗程,77.8%(130/167)达到推荐剂量,94.6%(158/167)为联合用药,最常用的联合药物为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②足疗程使用羟氯喹的RA患者多项疾病活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包括晨僵时间(U=I670.5,P〈0.05)、压痛关节数(U=I380.5,P〈0.01)及肿胀关节数(U=67974.5,P〈0.01)、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U=2086.0,P=-0.01)、患者VAS疾病活动评分(U=2181.5,P〈0.05)、医生VAS疾病活动评分(U=2086.5,P〈0.05)、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U=827.5,P〈0.01)、斯坦福健康评定量表(HAQ)评分(U=I855.5,P〈0.01)、红细胞沉降率(U=1231.0,P〈0.05)。③羟氯喹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9/167),最常见眼部受累(包括眼底黄斑变性、眼前闪光、眼异物感)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167)及1.2%(2/167)。结论在我国大型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有19.5%使用羟氯喹,其中94.6%为联合用药。羟氯喹足疗程使用疗效肯定;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严重不良反应。
- 张萨丽王秀茹李春安媛周云杉刘婧李小峰王莉枝王彩虹王永福杨荣王国春卢昕朱平陈丽娜靳洪涛刘金婷陈海英魏平王俊祥刘湘源孙琳崔刘福舒荣刘白鹭张卓莉李光韬李振彬杨静李俊芳贾彬张凤肖陶杰梅林金盈韦美秋刘晓敏柯丹胡绍先叶丛韩淑玲杨岫岩
- 关键词:羟氯喹关节炎类风湿
- 影响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疗效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研究影响痛风人群降尿酸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报降尿酸治疗疗效的非条件Logitsic回归模型。
方法分析72例痛风患者(分为未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的试验组)临床资料,测定基线期血脂、血糖、血尿酸、CRP水平和外周血NK细胞比例,关节超声评价受累关节,比较2组人群治疗24周后达标率。根据平均血尿酸水平和复发次数,将64例完整资料患者疗效(是否达标)定义为因变量,可能影响降尿酸治疗疗效的15个因素定义为自变量,建造非条件Logitsic相关分析模型,计算OR值及95%CI。
结果试验组在基线期经过专职医师健康教育后,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达标率(69%)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照组(41%,χ2=4.765,P=0.027)。回归模型显示15个自变量中进入模型的自变量有3个,依次为疾病的病程[OR=1.497,95%CI(1.179,1.901)],有无痛风结节[OR=6.037,95%CI(1.201,30.354)]和关节B超是否异常[OR=14.484,95%CI(3.239,83.896)]。
结论在降尿酸治疗初期给予健康宣传教育,能有效提高治疗达标率。痛风患者如果具有较长的病程、多个关节受累、多发痛风结节、关节B超提示滑膜增厚则提示对降尿酸治疗应答不佳,疾病预后不良。关节超声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痛风诊断,对评估降尿酸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 于飞叶丛徐巍沈桂芬董凌莉胡绍先余毅恺叶婷
- 关键词:痛风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