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淑娴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2篇地震波
  • 2篇地震波速
  • 2篇地震波速比
  • 2篇震波
  • 2篇视速度
  • 2篇汶川地震
  • 2篇波速
  • 2篇波速比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站
  • 1篇地震序列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序列
  • 1篇震级
  • 1篇双差
  • 1篇双差定位
  • 1篇台站
  • 1篇天然地震
  • 1篇人工爆破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5篇包淑娴
  • 2篇李艳娥
  • 2篇张天中
  • 2篇王林瑛
  • 1篇杨辉
  • 1篇刘瑞丰
  • 1篇苏金蓉
  • 1篇邹立晔
  • 1篇李芳
  • 1篇孙丽
  • 1篇李广平
  • 1篇王长在
  • 1篇王丽艳

传媒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2010年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波速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
王林瑛李艳娥李芳李广平张天中包淑娴苏金容
关键词:汶川地震波速比视速度
汶川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和视速度变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8
2011年
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境内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8级巨大地震.在其主震前后随着震源区附近应力状态的改变,地壳介质的物性是否也存在相应的异常变化过程?该问题成为汶川地震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搜集和整理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1日-2010年5月31日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流动数字地震台网2008年5月12日—9月30日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和多地震联合测定法,根据入选的直达波Pg和Sg的震相数据,重点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及其附近地区的P波和S波视速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与波速比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筛选和限定.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及其附近地区,在汶川地震前P波和S波视速度存在4年左右的明显降低过程,到震前约半年出现快速恢复.在震前P波和S波的视速度明显降低的过程中,波速比的低值异常过程仅为2年多,且幅度小持续时间较短.在波速比和视速度异常发展的进程中,进入发震中短期异常快速恢复是两者的共同特征.
王林瑛李艳娥李芳李广平张天中包淑娴苏金蓉
关键词:汶川地震视速度波速比
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波形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从反射波、面波、瑞利波等不同的角度,从波形上分析了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区别,从而在地震定位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并把此方法应用在北京台网的实际工作中。
包淑娴
关键词:天然地震人工爆破波形特征
地震台站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测定
2016年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5—2001年面波资料,基于该台网使用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计算64个地震台站面波震级台基校正值,结果表明:地震台站受所在地区地壳结构、近地表岩石性质、土壤疏松程度、地形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台站校正值在±0.2之内,最大校正值为-0.31。
包淑娴刘瑞丰孙丽王丽艳杨辉邹立晔
关键词:地震台站量规函数面波震级
2016年青海门源M_S 6.4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在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 6.4地震。利用喜马拉雅台阵二期部分台站和青海地震台网震后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门源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研究。重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呈北西向分布,大致平行于冷龙岭断裂走向,余震展布长度约12 km,90%的余震发生在5—13 km深度范围内。结合震源机制,认为此次地震为向西南倾的高倾角逆冲地震,发震断层为冷龙岭北东侧的次级断裂,断层面走向约131°。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门源地震的余震分布与常见的逆冲型地震余震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与该区域深部地质构造和介质结构异常复杂有关。
包淑娴王长在
关键词:余震序列双差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