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波

作品数:89 被引量:602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38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8篇奥陶世
  • 11篇早奥陶世
  • 11篇奥陶统
  • 9篇生物地层
  • 9篇生物岩
  • 9篇剖面
  • 9篇微生物岩
  • 9篇海平
  • 9篇海平面
  • 9篇奥陶纪
  • 8篇地层
  • 8篇牙形石
  • 8篇海平面变化
  • 7篇生物礁
  • 7篇白云岩
  • 6篇地层学
  • 6篇下奥陶统
  • 6篇化石
  • 6篇沉积环境
  • 5篇志留纪

机构

  • 83篇北京大学
  • 35篇中国科学院南...
  • 11篇大阪市立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教育部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日本学术振兴...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隆德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博物...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89篇刘建波
  • 21篇詹仁斌
  • 9篇吴荣昌
  • 8篇孙永超
  • 7篇袁鑫鹏
  • 6篇王光旭
  • 5篇王怿
  • 5篇杨进
  • 4篇黄冰
  • 4篇李信鹏
  • 4篇戎嘉余
  • 4篇王海峰
  • 4篇梁龙彬
  • 4篇张静
  • 4篇刘士彬
  • 4篇戴芹
  • 3篇陈旭
  • 3篇陈甫
  • 3篇樊隽轩
  • 3篇潘懋

传媒

  • 11篇古地理学报
  • 9篇北京大学学报...
  • 9篇地层学杂志
  • 4篇科学通报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古生物学报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环境遥感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2011白云...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全国地质院校...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1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上扬子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顶界的穿时性被引量:12
2013年
在早奥陶世弗洛早期,广布于华南扬子台地的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红花园组)逐渐被陆源碎屑沉积所替代,而海洋生物分异度快速升高,随后出现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高潮。因此下奥陶统红花园组顶界附近的岩石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组顶界的穿时性及其横向分布规律尚无定论。通过对贵州桐梓红花园、习水吼滩、湖北兴山古洞口和湖南张家界温塘4个剖面红花园组牙形石动物群的系统分析,从下至上识别出了3个牙形石带,分别是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Prioniodus honghuayuanensis-Oepikodus communis带和Oepikodus evae带。采用统一的红花园组顶界定义,即以中—厚层亮晶颗粒灰岩的消失作为红花园组与上覆地层之间的界线,结合研究剖面和前人牙形石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具有明显的穿时性,而且这种穿时性在空间上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扬子区红花园组顶界大部分位于P.honghuayuanensis-O.communis带内;从上扬子区中部向台地南北两侧的边缘区,红花园组顶界大体上逐渐升高至O.evae带;而在靠近陆源碎屑沉积的西部地区顶界则降低至S.diversus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控制因素除了海平面的升高外,可能还与陆源碎屑供应的增多有关。
廖翰卿刘建波吴荣昌孙永超詹仁斌
关键词:牙形石奥陶系地层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部中―上奥陶统巴彦呼舒组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2019年
巴彦呼舒组是一套分布于中蒙边界中东部的奥陶纪海相地层,研究程度有待提高。笔者釆用路线调查、剖面测量、薄片鉴定等手段,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部巴彦呼舒组的典型剖面进行了研究。巴彦呼舒组可划分出两个岩性段:一段主体为灰绿色、浅黄色、青灰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长石细砂岩,粉砂质板岩中夹灰岩透镜体,产笔石Haddingograptus oliveri、Jiangxigraptus alabamensis、Jiangxigraptus sextans、Proclimacograptus angustatus;二段主体为灰绿色、黄绿色、灰褐色变质长石细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粉砂岩和硅质粉砂岩。据化石组合特征与沉积构造分析,巴彦呼舒组的形成时代为中一晚奥陶世,沉积环境为近源的大陆斜坡环境。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反映中一晚奥陶世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具有大陆斜坡的环境特征。
白灵麒金小赤刘建波鞠文信邱广东闵慧
关键词:地层划分沉积环境
华南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生物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被引量:4
2005年
作为初级生产者,疑源类处于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底层,它的演化可能影响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高精度基础上定量化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信息,贵州桐梓红花园早-中奥陶世湄潭组剖面丰富的疑源类化石,为定量化研究疑源类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较疑源类的多样性曲线和海平面变化曲线,认为早-中奥陶世的疑源类多样性变化与当时的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海平面上升时,疑源类分异度也随之增高;同时疑源类部分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变化也和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关,进一步证实了疑源类的近岸-远岸分布模式.
燕夔李军刘建波
关键词:疑源类海平面变化疑源类化石生物多样性中奥陶世海洋生态系统
浅论华南扬子区下、中奥陶统紫台组被引量:13
2007年
华南下、中奥陶统紫台组命名地点在贵州印江紫台。自命名以来,对紫台组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有效性长期存有争议。资料总结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发现,紫台组具有独特的岩相和生物相,它以紫红色泥灰岩、瘤状泥灰岩为特征(夹少量黄绿色泥页岩);以独特的三叶虫和头足类动物群为特色;并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出露在现今的黔东北、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以及皖南等地区,在古地理上大体沿扬子台地的东南缘呈带状分布。作为与湄潭组(上扬子地区)、大湾组(中下扬子地区)基本同期的沉积,紫台组是一个有效的岩石地层单元。
吴荣昌詹仁斌李贵鹏刘建波
关键词:中奥陶统
华南上扬子区奥陶纪特马豆克阶的海平面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在较为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位于华南上扬子区4条剖面的沉积相组合以及沉积相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上扬子区特马豆克期高分辨率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10个沉积相,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分别沉积于浅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带;识别出5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分别发生在TS.1a早期、TS.1a晚期、TS.1c早期、TS.1c晚期和TS.1d晚期,其中TS.1c早期的海侵为特马豆克期最大海侵事件。通过与其他板块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上扬子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孙永超刘建波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
寒武纪-奥陶纪管状岩的盛衰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协同被引量:5
2012年
管状岩是古生代地层中最易识别的遗迹组构之一,它在地质历程中的盛衰受生物演化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共同控制,有研究表明管状岩在古生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本文对云南巧家大包厂剖面下奥陶统红石崖组发育良好的Skolithos管状岩进行遗迹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其形成和保存主要受控于海水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而且与造迹生物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内栖食泥生物的扰动程度以及水动力条件相对动荡、时有侵蚀或加积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通过总结全球寒武纪-奥陶纪管状岩例证,发现这类遗迹组构整体上呈现出逐步衰退的趋势,即在早寒武世较为繁盛,中、晚寒武世相对匮乏,而奥陶纪最终走向衰亡,但这个过程并非是匀速的,中、晚寒武世陆缘浅海地区碎屑沉积的减少及高温气候、高海平面以及缺氧和贫营养环境在浅海区域广布的特点是造成管状岩发育低谷期的重要控制因素.
房亮刘建波詹仁斌
关键词:寒武纪奥陶纪
微生物岩稀土元素恢复古海洋环境的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20年
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对于解释古海水稀土元素来源和海水地球化学演化有重要意义。海洋无机成因和生物成因的矿物在保存古海水稀土元素信息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由于微生物岩是由微生物的诱导矿化作用形成的,早期研究认为它是能够记录古海水稀土元素信号最可靠的地质载体之一。但最新研究发现,成岩作用和陆源碎屑输入也能够引起微生物岩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古环境解释出现错误。然而,非海水控制因素对微生物岩稀土元素组成的影响还不清楚,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微生物岩稀土元素指示古环境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如何从微生物岩中提取真实可靠的古海水稀土元素信号是研究的主题之一,这对于解决古海水稀土元素随时间演化的问题,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宇轩刘建波
关键词:叠层石沉积地球化学
浅论扬子台地边缘地区奥陶系大坪阶底界的识别
吴荣昌詹仁斌刘建波王光旭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0
2013年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早古生代地球海洋生态系统发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经过数10年的地层古生物研究积累和近20年来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相关专家有针对性的研究(以3个IGCP项目的连续执行为标志),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基本共识:大辐射持续了几乎整个奥陶纪,达4000多万年,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差异演化是大辐射的基本特征之一;大辐射的发生并不伴有地球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灾变,其起始、进程以及具体表现型式受生物自身宏演化规律(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外因)的双重制约.在华南开展的实例研究为国际间深刻认识这一重大生物事件做出了积极贡献.继续深化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开展实例分析,在精深系统古生物学和高精度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大辐射的过程和实质;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与综合,以探讨大辐射的诱因及控制机制,进而揭示大辐射期间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协同演变关系.
詹仁斌靳吉锁刘建波
关键词:多样性奥陶纪
华南贵州早奥陶世红花园组的镰箭类牙形刺(英文)被引量:5
2007年
本文描述了产自华南贵州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桐梓红花园标准剖面,沿河甘溪剖面和贵阳黄花冲剖面)的四个镰箭类牙形刺种:Drepanoistodus sp.cf.nowlani,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Paltodus sp.A和Paroisto-dus sp.。D.sp.cf.nowlani为红花园组常见种,但另三种则相对稀少。在红花园组标准剖面,Paltodus sp.cf.P.subaequalis最低出现于该组底部,证实此层位为晚特马豆克期。文中详细图示了产于瑞典下奥陶统的两个带化石种:Paltodus deltifer和Paroistodus proteus,以及瑞典镰箭刺属的三个常见种:Drepanoistodus forceps,D.basiovalis和D.sp.cf.D.suberectus。通过与瑞典材料的详细对比,我们认为华南以前关于P.proteus和P.deltifer两种的记述多有误,须重新厘定。
甄勇毅I.G.波斯威尔A.鲁夫格恩刘建波
关键词:牙形刺早奥陶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