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
- 作品数:82 被引量:291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温针灸加绒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针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针灸加绒装置,包括给料装置、压绒装置和底盘装置、刺针;给料装置为螺旋给料且设有出料通道;压绒装置包括可收缩的包围机构及与包围机构连接的推动装置,推动装置使所述包围机构收缩成橄榄球状...
- 张兆星张浩陈铄徐娇刘奇王瑞辉
- 文献传递
-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昂丹司琼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恶心呕吐40例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昂丹司琼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空白对照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假TEAS,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昂丹司琼组(B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假TEAS,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昂丹司琼4 mg;TEAS组(C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TEAS,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TEAS联合昂丹司琼组(D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TEAS,手术结束前静脉给予昂丹司琼4 mg。观察并记录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和阿片药物使用情况,并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的浓度。结果 A、B、C、D组PONV发生率分别为62.5%,40.0%,47.5%,20.0%;D组PONV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比其余3组低(P<0.05);C组和D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A组和B组(P<0.05),且血浆5-HT的浓度比A组和B组低(P<0.05)。结论 TEAS联合昂丹司琼可有效降低PONV的发生率。
- 刘奇张玉勤杨宗林张夏青
- 关键词:昂丹司琼经皮穴位电刺激术后恶心呕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 针刺夹脊穴配合艾灸治疗痿证验案被引量:4
- 2015年
- 痿证是临床中的疑难杂症,以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症状,临床以下肢痿弱无力、行动障碍为多见。《素问·痿论》指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躄……悲哀太甚……传为脉痿……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发为肉痿……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
- 杜萍刘奇余曙光
- 关键词:痿证夹脊穴艾灸治疗脾胃虚弱证骨痿
- 针刺对SAMP8小鼠海马乳酸、葡萄糖、丙酮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细胞间液乳酸、葡萄糖、丙酮酸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神经元能量底物供应机制。方法: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以同月龄SAMR1小鼠作为对照,每组6只。针刺组选择"百会"、"涌泉"穴进行针刺,1次/d,5次一疗程,共针刺8个疗程。以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能力,脑微透析系统对海马细胞间液乳酸、葡萄糖、丙酮酸进行取样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MP8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 <0. 01),目标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显著下降(P <0. 01),穿越有效区次数显著减少(P <0. 01),海马乳酸、葡萄糖、丙酮酸含量显著降低(P <0. 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能改善小鼠第4、5天逃避潜伏期(P <0. 05),提高目标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P <0. 05),增加穿越有效区次数(P <0. 05),显著降低海马乳酸、葡萄糖、丙酮酸含量(P <0. 01)。结论:针刺能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细胞间液乳酸、葡萄糖、丙酮酸含量,可能与增加底物储备、提高细胞响应的底物匹配能力有关。
- 刘奇杜萍施晓兰邢文文卢圣锋张承舜尹海燕吴巧凤余曙光
- 关键词:针刺SAMP8海马葡萄糖乳酸丙酮酸
- 不同状态下艾灸对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生理病理两种不同状态下艾灸对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的不同影响,为探索艾灸对穴位局部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灸组、模型组、模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模灸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模型),其中空白组、模型组不予艾灸干预,空灸组、模灸组艾灸"足三里"30min。各组均用微透析仪于"足三里"穴位局部收集组织液,所得样品均用电解质分析方法进行即时分析,观察"足三里"局部钾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①生理状态下(空白组、空灸组),空白组在150min内细胞外钾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空灸组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灸前为(1.21±0.31)mmol/L,灸后缓慢升高,60min时达到高峰(2.38±0.42)mmol/L(P<0.05),之后下降,至灸后150min时,钾离子浓度略高于灸前,也略高于空白组,在60min时空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理状态下(模型组、模灸组),模型组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在150min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灸组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灸前为(1.09±0.12)mmol/L,灸后即有明显升高(1.96±0.18)mmol/L(P<0.05),灸后60min、90mim时虽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分别为(1.87±0.29)mmol/L、(1.59±0.16)mmol/L(均P<0.05);艾灸后的各个时间点模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理状态下艾灸能升高大鼠穴位局部钾离子浓度,但作用时间较短;在病理状态下艾灸大鼠"足三里"穴,局部钾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并且维持时间较长。
- 周新异刘娟吴巧凤田晓宁范亚朋刘奇杜萍唐勇尹海燕余曙光
- 关键词:艾灸足三里
- 宣肺逐瘀化痰法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干预研究——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
- 目的:研究宣肺逐瘀化痰法的麻杏芎葶合剂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按性别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杏芎葶合剂中、高剂量组及法舒地尔...
- 刘奇
- 关键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5-羟色胺血流动力学右心功能
- 文献传递
- 洗心汤对肠上皮屏障炎症模型P-gp/eCBs轴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观察洗心汤对肠上皮屏障(IEB)炎症及P-gp/e CBs轴的影响,基于“脑-肠轴”探讨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T84细胞接种于Transwell跨膜培养系统中模拟肠黏膜屏障,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洗心汤24、48、72 h组,根据筛选后的造模及药物浓度进行干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上皮细胞电阻仪检测跨膜电阻(TEER),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β淀粉样蛋白(Aβ)_(1-42)、p-Tau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p)、大麻素受体1(CB1)、大麻素受体2(CB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gp表达,RT-PCR检测P-gp m 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TEER明显减小,细胞上清液TNF-α、IL-6、Aβ_(1-42)和p-Tau含量明显增加,CB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B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gp蛋白和m 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洗心汤48 h、72 h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TEER明显增大,细胞上清液TNF-α、IL-6、Aβ_(1-42)和p-Tau含量明显减少,CB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B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gp蛋白和m 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洗心汤可能通过调节P-gp/e CBs轴相关蛋白表达改善脂多糖诱导的IEB炎症,影响AD病理进展。
- 程妍第五永长丁鸿莉王登坤苟于瑞杨谦刘奇周源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肠上皮屏障炎症
- 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n=44),双号纳入研究组(n=44)。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抗抑郁西药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程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较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HAMD评分在治疗后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无不良反应,优势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赵丽娟刘娟刘奇杨昆吾李杰
- 关键词: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脑卒中抑郁
- 针刺促SAMP8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能量转运机制研究
- 目的: 本研究以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SAMP8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针刺对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以及葡萄糖、乳酸含量与其转运体的影响,从神经元能量物质转运的角度探讨针刺促海...
- 刘奇
- 关键词:针刺治疗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能量代谢葡萄糖转运体
- 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情感障碍等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同时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预防的痴呆类型。虽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证实胆碱能通路受损、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和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突触可塑性等机制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文章就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和近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 何轶帆唐娅妮崔艺敏张宁吕沛然邢文文刘奇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针灸